“三反”指的是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運動。“三反”始于1951 年年底,典型案件是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劉青山、張子善都是20 世紀30 年代初入黨,經歷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考驗的老干部,但進城后,在資產階級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蝕下,貪污腐化、蛻化變質。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被揭露后,二人被處以死刑以警示廣大干部。“三反”運動有力地抵制了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對革命隊伍的腐蝕,清除了干部隊伍中的蛻化變質分子,提高了干部和廣大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并樹立了廉潔樸素的社會風尚。
“五反”指的是在私營工商業中開展的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運動。1952 年1 月,黨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向違法資本家開展一場大規模的“五反”運動。運動打擊了不法資本家的嚴重違法行為,在工商業者中普遍進行了一次守法經營的教育。
“三大改造”是黨在過渡時期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統稱。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1953 年6 月,黨中央正式提出以“一化三改造”為主要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拉開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序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黨創造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在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下,企業利潤實行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馬分肥”,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為國計民生服務。對個體農業的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于個體手工業,采取類似農業合作化的辦法。到1956 年,全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雖然三大改造在后期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簡單劃一等缺點,遺留了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了不起的成就,為我國此后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我國從1953 年到1957 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同時正確地發揮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作用;保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到1957 年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占比重上升;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49 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編制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我國實施計劃經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培養了大批計劃經濟干部,在我國經濟建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慶群眾慶祝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
1951 年4 月,毛澤東在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時,提出“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方針。1956 年4 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同年5 月2 日,毛澤東在第七次最高國務會議上又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黨領導文藝和科學事業的經驗。5 月26 日,中宣部舉行報告會,宣傳部長陸定一對“雙百”方針作了全面闡述。1957 年1 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我們對目前文藝工作的幾點意見》一文,對貫徹“雙百”方針提出了不同看法。同年2 月27 日,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強調: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3 月10 日,毛澤東接見部分新聞工作者時,批評了一些錯誤言論,并在12 日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的、長期的方針。4 月10 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繼續放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肯定了貫徹“雙百”方針以來科學界、文藝界取得的巨大成就。實踐證明,“雙百”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一方針遭到了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雙百”方針重新得到貫徹落實,全國的文藝事業、科學事業迎來春天并得以健康發展。
1956 年9 月15 日至27 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黨在全國執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 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 萬名黨員。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作政治報告,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周恩來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這次大會的基本任務是:總結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大會指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基本解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基本確立起來。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會還提出了在全國執政的情況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針,要求重視黨內的思想教育,提高全黨的馬列主義思想水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加強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大會選舉產生黨的第八屆中央委員會。隨后召開的八屆一中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選舉了中央監察委員會。黨的八大總結了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成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久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