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坤,楊遠通,李顯軍,沈 月,王宗英
(1.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北京 100081;2.湖北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武漢 430000;3.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北京 10008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產量、產業種植結構、農業現代化水平等得到較大改善[1],但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仍然存在粗放式發展、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資源污染嚴重等問題,農業綠色發展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近年來,黨中央始終堅持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及政策推動下,中國農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農產品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沒有、夠不夠上升為好不好、優不優,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變得尤為突出,這就要求農業發展不僅要提供足夠數量的農產品,更要提升農產品質量以滿足消費者需求。農業農村部將2018 年作為農業質量年,提出了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工作思路,并做出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部署,中國農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綠色食品遵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進消費者健康,增強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先進發展理念,堅持推進綠色、標準化生產,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又打造了一批安全優質、美譽度高的精品農產品,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2]。
農業綠色發展是以尊重自然為前提,以統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為目標,以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為依托,積極從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合理的開發種養過程[3]。農業綠色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注重資源節約,內在屬性是注重環境友好,根本要求是生態保育,發展目標是注重產品質量[4],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綠色發展最根本的要求。綠色農業的終端產品應當是綠色食品等優質產品,綠色食品產業的規模開發是綠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農業的定義是廣泛的,內涵是豐富的;而綠色食品是在規范、高質量的標準體系下生產的,是綠色農業的具體體現。
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綠色食品強調出自優良生態環境,注重構建綜合平衡的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嚴格的環境監測和保護制度。實施產地清潔化、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標準化、廢棄物資源化的綠色生產方式,有效控制了“大肥大藥大水”對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的影響,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實現了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維護生態安全與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互動,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劃時代意義,是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農業資源環境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在農業生產、經營等過程中,農業化學品投入過度,秸稈、地膜等直接焚燒,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等對土壤、水體、大氣等環境造成污染,制約了中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5]。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避開污染源;在綠色食品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以防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受到污染;建立生物棲息地,保護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以維持生態平衡;要保證基地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不對環境或周邊其他生物產生污染,在減肥、減藥、減排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對農業綠色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當前,施用化肥成為中國農作物增產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及化肥總施用量均處于世界較高水平。近十年來,中國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約為177.80 kg/hm2,遠高于世界氮肥用量平均水平(52.9 kg/hm2)[6,7]。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 年中國化肥用量為5 403.6 萬t,其中氮肥用量為1 930.2 萬t。化肥超量施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肥料利用率降低,而且對環境、作物產量和品質等都有一定的影響。綠色食品生產中肥料使用遵循可持續發展、化肥減控和有機為主原則,在保障作物營養有效供給的基礎上減少化肥用量,兼顧元素之間的平衡,無機氮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減少了化肥的投入。2019 年中國綠色農作物種植、果園、茶園、林地等生產面積為934.28 萬hm2,占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左右,約減少純氮用量155.38 萬t,折合尿素334.87 萬t。綠色食品遵循有機肥為主和有機無機氮1∶1 的原則,通過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可減少氮肥的流失,增加肥料利用率。徐明崗等[8]基于連續6 年的田間定位試驗研究發現,化肥有機肥配施(50%化肥替代)氮肥利用率平均為36.3%,顯著高于單施化肥處理。
綠色食品生產是以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為基礎的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實行統一規劃生產布局、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和統一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幾乎實現全部綜合利用,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量約為 38 億 t[9,10],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約為10 億t[11],但是這些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相對較低,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將成為農業污染的重要來源。研究表明,中國畜禽糞尿養分資源量中N約為2 100萬t,糞尿氮素回田率僅為40.0%[12];秸稈每年總養分資源量中 N 約為 700 萬 t,秸稈氮素回田率為36.6%[13],可推算中國畜禽糞尿和秸稈等有機資源氮素回田量約為 1 100 萬 t[14,15]。綠色食品生產遵循有機肥為主和有機無機氮1∶1 的原則,減少的無機氮素以秸稈、綠肥及有機肥等有機氮補充,與常規農業相比,2019 年綠色食品生產增加有機純氮用量155.38 萬t,占有機資源氮素回田量的14.1%。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對提高畜禽糞便及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貢獻率在14.0%以上,對提高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及秸稈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量排在世界前列。2019 年中國農藥使用商品量為145.6 萬t(折百原藥為48.0 萬t),但農藥利用率相對較低。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中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農藥利用率僅為39.8%,大部分農藥最終進入土壤環境,造成農田污染[16,17]。綠色食品在農業有害生物防治上,強調以保持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為基礎,優先采用農業措施,盡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必要時合理使用低風險農藥?!毒G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的制訂充分考慮了國內外農藥毒理、殘留和膳食暴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評估結論,并結合農藥使用管理和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對農藥的需求情況,更多兼顧生產需要,同時強化綜合評估,將農藥本身容易產生要害的及對蜂、鳥、魚、蚯蚓等代表性環境生物劇毒的排除在外,如三嗪類、磺酰脲類的除草劑、有機磷殺蟲劑、福美雙等都不在綠色食品農藥允許使用目錄范圍內。2017 年中國的農藥登記有效產品為38 247 個,在登記排名前30 的農藥中,阿維菌素、莠去津、福美雙等綠色食品不允許使用的農藥約為5 467 個。從農藥登記數量估計,發展綠色食品生產至少減少14.3%的農藥使用,是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農藥減量使用、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綠色食品的農藥使用倡導限量、減量使用,根據張福鎖院士的研究,綠色食品生產模式下農藥使用強度降低60%[18]。近十年來,綠色食品生產模式累計減少農藥投入54.2 萬t,對保護農業生產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氣候變化已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對溫室效應、溫室氣體減排和節能減排的研究已成為關注的焦點。大氣中CO2、CH4和N2O 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達80%以上[19-21]。綠色食品生產肥料施用要求不僅可增加土壤對碳的截留,減少CO2的排放,還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N2O 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氣候變暖。Liu 等[22]探究了不同量有機肥替代處理對溫帶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影響發現,50%有機肥替代、75%有機肥替代和100%有機肥替代分別將7.1、3.9、8.8 噸二氧化碳當量截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碳截留,而100%化肥處理使每公頃土壤每年增加了2.7 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使土壤成為典型碳源。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長期定位試驗研究表明,有機肥替代50%化肥處理后,農田氨揮發和N2O 排放量較化肥降低30%,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3]。中國每噸氮從生產、運輸到農田施用共排放13.5 噸二氧化碳當量[24],2019 年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約減少氮素用量155.38 萬t,減少2 097.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公眾健康和農業發展,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5]。近年來,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法規及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的深入推進,監管及應急處置能力的不斷加強,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較大的提升,并逐步向更好的態勢發展[26]。近三年來,中國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7%以上。盡管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產地環境污染、農獸藥殘留污染等問題在一些地區和一些行業還比較突出,中國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無法滿足人們消費升級的問題依然存在[27]。綠色食品立足精品定位,遵循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建立了一套定位準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標準體系,依靠一支專業素養過硬的體系隊伍,對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及包裝貯運等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有效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近十年來,綠色食品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許可的企業數和產品數逐年增加。截至2019 年底,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數達15 984 家,產品總數達36 345 個,分別較2018 年增長21.0%和17.5%(圖1)。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涵蓋了農林及加工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5 大類57 小類1 000 多個品種產品,其中大米、茶葉、果蔬、乳制品等產品產量占比較大。2019 年綠色食品大米及大米加工品數量為5 351 個,占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14.7%,產量為1 558.65 萬t,約占全國大米總產量的11.4%(全國大米產量根據國家統計局稻谷數據按65%出米率折算);綠色食品精制茶產品數量為2 516 個,占全國綠色食品總數的6.9%,產量為10.43萬t,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3.8%。
綠色食品推行環境有監測、過程有控制、產品有檢驗、包裝有標識、證后有監管的標準化生產模式,示范帶動了中國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食品加強對生產基地空氣質量、灌溉水質及土壤環境特別是土壤重金屬的環境監測,保證源頭安全。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告,2017 年各季度食品中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分別占不合格總數的30.1%、28.9%、24.0%和27.7%,淀粉及淀粉制品中鋁的殘留量超標、鮮活水產品養殖過程中違規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等藥物、蔬菜制品(泡菜、腌制蔬菜)中苯甲酸及其鈉鹽超標、饅頭等面點中甜蜜素的超量使用等問題突出,這些超標添加劑都屬于綠色食品違禁添加劑,綠色食品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有效避免產品潛在的安全問題。在農產品標準上,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標準被視為國際上對環境保護和健康要求較高的標準[28],而中國的綠色食品標準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安全指標甚至超過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水平,如綠色食品茶葉標準中甲胺磷、殺螟硫磷等有機磷類農藥嚴格程度是歐盟和日本標準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在證后監管方面,綠色食品建立企業年度檢查制度、市場監察制度、產品質量年度抽檢制度、質量安全預警制度及綠色食品公告通報制度,監督檢查企業按照綠色食品標準要求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及各市場監察點所售標稱綠色食品的產品實施采樣檢測,對抽檢不合格企業進行公告通報。據統計,近十年來,綠色食品系統每年組織抽檢覆蓋率超過20%,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綠色食品投入品使用準則不僅保證了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質量,對綠色食品的品質也有重要影響。如無機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將有機肥的肥效緩長與無機肥肥效快短的特點相結合,更好地協調植物生長環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植物營養結構組成,不僅增加作物產量,還可改善食品品質。有機肥替代50%化肥可增加番茄、辣椒、豇豆等蔬菜的產量,使得辣椒還原維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等各指標達到最佳,豇豆和蘿卜的可溶性糖和維生素C 含量分別增加 48.6%、73.7%和28.5%、51.5%,還可降低蔬菜硝酸鹽含量,有效改善蔬菜品質[29,30]。謝迎新等[31]研究發現,無機與有機肥配施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小麥子粒產量、蛋白質含量及產量,還可以改善小麥淀粉糊化特性。張國芹等[32]研究無機有機肥配施對碧螺春茶百芽重及主要營養品質的影響,發現有機無機肥配施能顯著提高茶葉的游離氨基酸及咖啡堿含量,降低酚氨比。
有研究發現,農藥使用對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的品質也有影響,如丁草胺處理水稻后,水稻葉鞘內游離氨基酸含量顯著增加,蔗糖含量和總酚含量均下降[33];仲丁靈、苯磺隆處理后的燕麥子粒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低于對照處理[34];咪鮮胺處理會降低葡萄果皮花青素含量,并且影響揮發物質含量[35];高濃度使用毒死蜱、對硫磷等可以降低大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維生素 C 和大蒜素含量[36],而這些研究中使用的農藥均不在綠色食品允許使用目錄內。因此,推動綠色食品發展,規范使用肥料與農藥等化學投入品對改善食品品質、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及滿足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消費需求都有重要意義。
開發綠色食品、實施綠色農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是人類文明進步、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提供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滿足人們消費升級的需求,這對發展綠色食品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綠色食品一直秉承先進的發展理念,在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及緩解氣候變暖等農業環境方面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最強音,人民對生活品質要求更高,對綠色食品需求更迫切,發展綠色食品事業任重道遠。
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農業資源有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業發展不能再依靠消耗資源、破壞環境。推動綠色食品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從綠色生產入手,正確處理好農業綠色發展與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保證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質量是綠色食品的生命線,綠色食品要繼續堅持質量為先,要堅持產出來、管起來、兩手抓、兩手硬,從嚴把關、寧缺毋濫,加強源頭檢測、過程把控和售后監管,把生產者引導到標準化生產上來,保證從最初的形態到最終產品的過程中綠色食品的性質不發生改變,守住質量安全的底線。
精品定位、發展高質量產品是綠色食品發展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對于農產品的供給,人們更注重安全、優質、健康,但綠色食品產品標準中并未將產品的品質指標列入其中,若不了解綠色食品標準及過程要求,亦不能從產品檢測報告中得到品質指標數據,綠色食品與普通食品則有可能均被貼上合格產品的標簽。因此,可加強綠色食品與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加強對綠色食品及標準體系的科學研究,建立健全的農產品品質規格、營養功能評價鑒定的研究機制,凸顯綠色食品優質營養的特色品質,以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
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農業品牌的培育,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但綠色食品的發展理念并未扎根于每個消費者心中。據統計,大中城市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知曉率為73%,品牌知名度還有待提高。因此,要發展綠色食品,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借助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通過農交會、綠博會、實體營銷渠道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等途徑,搭建宣傳展示平臺,宣傳綠色食品和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另一方面要依托“一帶一路”倡議,采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將符合中國綠色食品標準的產品引進來,滿足國內市場對綠色優質高端農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瞄準國際市場,積極引導優勢特色農產品發展綠色食品,帶動中國農產品擴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