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軍
【摘? ? 要】在當前的紀錄片研究中,對畫面這個視覺傳播符號涉及得還比較多,而對聲音這個聽覺傳播符號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存在著明顯的視覺至上現(xiàn)象。本文認為,作為視聽復合傳播作品,紀錄片中的人聲、音響、音樂的敘事和表意功能也非常之強。這主要體現(xiàn)在采訪同期聲的強大紀實作用、解說對畫面信息的有效補充、客觀音響所形成的環(huán)境效果、音樂元素的氣氛烘托與表意等方面。
【關鍵詞】紀錄片;聽覺傳播符號;功能性維度
紀錄片實行的是視覺符號與聽覺符號有機結合的形象傳播,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可以說,聲音與畫面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同樣重要的。然而,在當前的紀錄片研究中,許多人沒有平等地看待兩者的地位,過于看重畫面的作用,對聲音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則忽略不計。筆者認為,要充分認識聽覺傳播符號在紀錄片中的功能,因為許多優(yōu)秀的紀錄片正是通過豐富的聲音元素與畫面的配合,才在觀眾中產生深遠影響的。
一、采訪同期聲的強大紀實作用
紀錄片對事件的再現(xiàn)、人物經歷及性格的描繪手法很多,其中,通過同期聲采訪是一個常見的途徑。即使是文獻紀錄片,口述形式的采訪同期聲也有強大的紀實功能。與電視新聞片相比,紀錄片中的采訪主要是以提問方式與采訪對象建立情感聯(lián)系,通過采訪對象的講述展開圍繞主題的故事性內容。
在紀錄片中,聲音能夠擴展空間、延伸畫面信息,如果借助采訪對象生活中的聲音,則能賦予人物更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他們具有深刻內涵和張力的情緒。[1]紀實的聲音主要來自現(xiàn)場,容易建構故事。一是來自現(xiàn)實世界的聲音與人為的聲音素材之間具有較強的區(qū)分度,能夠形成易于辨識的對比關系;二是聲音與影像之間可以在“非假定”的前提下順利建立起邏輯關系,給觀眾以較好的聽覺體驗。
在現(xiàn)實題材紀錄片中,采訪對象大多為事件的親歷者,他們對事件的講述真實性強,可信度高,能夠把觀眾帶入已經過去的現(xiàn)場。當然,采訪對象必須選準,要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通過采訪,不但有利于創(chuàng)作者與拍攝對象的交流溝通,還能夠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如在英語紀錄片《武漢戰(zhàn)疫紀》中,有一段記者對趙智剛醫(yī)生的采訪:“這位患者剛入院時,癥狀是咳嗽、發(fā)燒、食欲下降,通過CT診斷,發(fā)現(xiàn)他明顯是得了肺炎。我們當時首先要了解的是他有沒有與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這段采訪同期聲由于是與現(xiàn)實場景自然銜接的,因此讓觀眾看到了武漢醫(yī)護工作者對病人的認真負責態(tài)度。
要提升紀錄片的整體效果,采訪同期聲必須根據作品的結構和情節(jié)錄制,利用采訪對象的語言描述和情感流露,來確保紀錄片的內容更加真實可靠、更具溫度,以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2]一般來說,電視作品的同期聲,是電視畫面拍攝時同步錄入的聲音,既包括人聲也包括當時的環(huán)境現(xiàn)場聲。而采訪同期聲則主要是人物的語言記錄,能夠客觀反映事件真相和采訪對象的觀點,是增強紀錄片內容真實性的重要符號。
二、解說對畫面信息的有效補充
紀錄片中的視聽空間分別由畫面與聲音兩種元素構成,以作用于人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畫面空間是由影視畫面反映的場景空間的視覺范圍部分;聲音空間是由影視聲音構建的場景空間的聽覺范圍部分。[3]紀錄片中的解說是對畫面信息的有效補充,早期的紀錄片如《話說長江》和《話說運河》,就是充分運用了旁白解說的形式,并通過播音員語調和節(jié)奏的變化來進行敘事,恢宏大氣。而紀錄片《望長城》的解說,則以出鏡記者獨白的形式,既賦予作品厚重的歷史感,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題,還把長城的來龍去脈串聯(lián)起來,對民族歷史滄桑進行吟嘆。
紀錄片解說既是一種聽覺體驗,也是創(chuàng)作者思想意圖的聲音化呈現(xiàn),更是播音員對文本的二度創(chuàng)作。在視覺文化強勢統(tǒng)領、人們“聞聲知情”能力不斷喪失的現(xiàn)實場景中,要重新審視紀錄片解說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從聽覺角度建立紀錄片的聽覺文化。[4]紀錄片的視聽空間能夠產生與觀眾互動的實際效果,其中聲音空間能有效刺激人們的感官神經,產生畫面起不到的作用。畫外解說與采訪同期聲是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既緊密聯(lián)系又互相分離,雙方的互相依托能使紀錄片通過聽覺傳播符號傳遞更多更完整的立體信息。無論是內容闡述還是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解說在紀錄片中都有著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當前的一些紀錄片,運用比較多的是畫外解說,通常起到的是說明、評論等作用。如在紀錄片《西南聯(lián)大》中,作品通過動情的解說,對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富有詩意的解讀,讓觀眾耳目一新。
紀錄片中的解說主要以配音的形式來完成,與電視新聞片中的解說存在著一定區(qū)別,蘊含著更多的藝術元素。因此,紀錄片中的解說,不是對紀錄片內容進行簡單地平鋪直敘的說明,而是圍繞作品的主題,從經濟、社會、人文、文學、歷史甚至政治、軍事、國際等層面進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解讀。[5]如在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作品對茶葉的主要產區(qū)、茶葉的種類、制茶的方法、飲茶的習慣等內容的介紹,就是通過解說來表達的,從而有效提升了這部紀錄片的欣賞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三、客觀音響所形成的環(huán)境效果
“音響可以表現(xiàn)影視場景中空間的大小,可以表現(xiàn)聲音的方位,可以表現(xiàn)不同物體的大小、質量。”[6]紀錄片的音響,通常是指除采訪同期聲、解說和音樂之外的聲音元素,包括所有的自然音響和效果音響,在作品中不但可以傳遞信息,還能夠交待環(huán)境。客觀音響豐富的紀錄片,可以對聽覺符號進行立體傳播。
聽覺的產生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過程:一是聲波在耳朵內的傳遞過程;二是聲波在傳遞過程中由聲波引起的機械振動轉變?yōu)樯镫娔埽罱K產生神經沖動的過程;三是聽覺中樞對傳入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處理的過程。[7]現(xiàn)在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不但越來越重視環(huán)境音響在增強作品真實性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方面的作用,還在有效表達主題、理順聲畫之間的邏輯關系等方面充分運用豐富的現(xiàn)場音響,以追求作品所需要的環(huán)境效果。
因此,在許多紀錄片中,音響主要是表現(xiàn)力很強的環(huán)境聲,由于其客觀真實,既可以向觀眾傳遞空間信息,又能夠產生某種形象效果。如自然類紀錄片《藍色星球》第二集《幽暗深海》中海面發(fā)出的波浪聲、魚類游動時的氣泡聲、海鳥飛翔時的叫聲等,都有效表達了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四、音樂元素的氣氛烘托與表意
在紀錄片中,音樂元素通常以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場景音樂和背景音樂等形式出現(xiàn),有畫內音樂和畫外音樂之分。背景音樂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最常用的表意手段,主要以畫外音樂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有時也可能會是主題歌的變奏曲。長期以來,音樂元素在紀錄片中的作用是烘托氣氛,在協(xié)助紀錄片完善敘事結構的同時揭示作品的深刻內涵。當然,在眾多紀錄片中,音樂元素不是孤立的音符、樂句或樂段,而是創(chuàng)作者為表達作品主題的一種特有的藝術手法,是有規(guī)律性的聽覺符號傳播。
音樂是流動的時間藝術,在紀錄片中,它的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調性、和聲等既是流暢和諧的,又是豐富多變的,創(chuàng)作者會根據作品結構和情節(jié)的要求進行展示。如紀錄片《何占豪與“梁祝”》,就把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當作背景音樂貫穿全片,從而更好地詮釋了何占豪怎樣把越劇唱腔改編成為小提琴曲的過程。背景音樂的表意功能也非常之強,它不但可以揭示片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還能夠左右畫面的情緒基調。如在紀錄片《故宮》中,背景音樂是由編鐘、竹笛、筒簫和蘆笙等民族樂器演奏的,凸顯了濃郁的中國古典風格。
“從音樂形式來看,紀錄片中的配樂分兩種,一種是樂曲,主要是器樂旋律;另一種是歌曲,帶有歌詞的演唱。而音樂的來源則有兩種途徑,一是從音樂資料庫中選取合適的的音樂段落貼合畫面;二是請作曲家專門譜寫和錄制音樂。”[8]在紀錄片中,音樂有時還能傳遞畫面難以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幫助畫面增強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如在紀錄片《長江之戀》中,《長江之歌》作為背景音樂始終貫穿每一集的片頭,從而使作品的意境更加深遠。
在如今的紀錄片中,音樂元素正在日漸被創(chuàng)作者所重視。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音樂為拍攝題材的作品,如反映音樂人、音樂史、音樂表演和樂器生產與演進等;二是以音樂來配合敘事,或者進行氣氛烘托與表意。要讓音樂元素在紀錄片中發(fā)揮更大更好的作用,當前要不斷挖掘新的音樂資源,開發(fā)新的音色,讓其有效地與畫面配合,更好地為紀錄片傳播服務。
結語
在許多紀錄片中,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處理得非常好,聲音與畫面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聲音給予畫面以生活氣息和現(xiàn)實感,畫面為聲音帶來形態(tài)神韻。如果對紀錄片的聽覺傳播符號進行歸類,它可分為人聲、音響和音樂。其中人聲又包括采訪同期聲和解說,音響又由自然音響和人為音響成構成,音樂則又分為主題歌、背景音樂等。只有多維度認識聲音在紀錄片中的功能性,才能真正領會紀錄片的聲畫關系,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實行視覺傳播符號與聽覺傳播符號的有機結合,讓觀眾能欣賞到更多優(yōu)秀的紀錄片作品。
注釋:
[1]姜燕.影視聲音藝術與制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108.
[2]田寧.探討如何做好人物紀錄片的現(xiàn)場采訪[J].科技傳播,2020(09):60-61.
[3]孫晨.影視聲音藝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54-55.
[4]曾志華.讓聲音發(fā)出聲音——紀錄片解說的價值審視與回歸訴求[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0):74-76.
[5]師曉鑫,鄒朝斌.電視紀錄片解說者應具備的素養(yǎng)及風格的形成[J].聲屏世界,2020(14):33-34.
[6]李飛雪.影視聲音藝術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4):99.
[7]張韻.影視聲音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8.
[8]羅薇.論音樂在當代紀錄片中的多元化運用[J].當代電影,2020(07):35-39.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qū)融媒體中心(柯橋傳媒集團))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