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華
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的評估始終是各地的一個“短板”。因此,建設好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是實現省域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是高標準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然要求,是高質量驅動依法治國的必然舉措。要重點分析探討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意義和措施。
各地已經出臺的地方性法規浩如煙海,數量規模龐大,調整范圍已經涵蓋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味追求數量和范圍覆蓋的立法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要求。“立法后時代”中讓立法后評估制度“插翅騰飛”,才能讓立法體制“更上一層樓”。對于地方立法機關來說,這是能力和本領的較量,也是信念和毅力的比拼,是新時代下的一種機遇和挑戰。
健全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有利于反向推動地方立法機關“立優法”“糾錯法”“廢舊法”。
“立優法”主要體現在讓地方立法機關科學立法。單純注重立法前調研,不關注立法后實施情況評估的思想顯然是形而上的。地方立法機關在行使地方立法權時,充分做到立法前深刻調研,立法后動態跟蹤評估,才是符合辯證法的方法論。
“糾錯法”讓已經出臺的地方性法規經過實踐的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不斷進行調整,就如同北宋蘇軾所說“改過不吝,從善如流”。
“廢舊法”是快速清理出不再適用當下的法規,第一時間廢除舊法,不僅是地方立法機關地方立法權的組成部分,還是提升地方立法工作水平的直觀“臉譜”,更是破除冗雜,化繁為簡,完善和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然要求。
當前評估制度尚不完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由于缺乏理論依據,評估工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在具體開展評估工作時,常常以某具體法規為目標,出臺有針對性的評估方案,常見形式有調研方案等。缺乏統一的量化評估標準,標準不穩定,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甚至出現地區、部門保護的現象,使得最終開展評估活動達到的效果與預期效果相比大打折扣。缺乏權威性反饋措施,一是評估主體出具評估意見具有隨意性。二是評估主體出具的評估意見對被評估對象的制定主體不具有強制拘束力。
探討如何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提高政治站位。然后要厘清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的核心內容,一是對于地方立法機關來說,要做到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動態跟蹤。二是對于地方執法和司法機關來說,要做到主動報告。同時要鼓勵公民共同參與到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主動報告行列中來,履行公民義務。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路未盡,行未止,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課題中發揮擔當力量的地方性法規實施情況評估制度建設是新時代下的新課題,新課題將催生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新實踐最后必然解決這一新課題。■
(作者為省人大代表、浙江興嘉律師事務所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