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波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必須堅持法律規范先行。在地方立法優化對市域社會治理制度供給的路徑上,應當注重:
深化問題導向,提高地方立法制度供給的準度。市域地方立法越契合地方實際,越能解決地方問題,立法制度供給的準度就越高。各市域的經濟、文化、教育、風俗、民情不同,問題不同,對立法的需求也不同,必須充分考量市域的實際狀況,通過立法準確真實回應市域的實際需求。
以《溫州市危險住宅處置規定》為例,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針對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危房處置問題啟動立法工作。法規賦予政府部門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處置措施,保障了溫州全市數萬間危險住宅得到依法妥善處置。這表明市域地方立法要著眼于解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緊迫任務,在準確把握市域實情的基礎上,找準立法要解決、能解決的問題,才能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精準的法律依據。
優化手段賦能,加大地方立法制度供給的強度。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是地方立法經常使用的手段。通過與刑法的對照,可以期待“行政三法”尚有賦能地方立法的巨大空間。刑法對于犯罪量刑檔次,一般按照“數額較大、巨大、特別巨大”予以分檔,各檔數額通常由各省自行規定。對于罰金,刑法一般僅規定“并處罰金”,而不規定罰金數額,由各級司法機關具體掌握。
相比之下,行政法國家立法卻往往直接規定了行政處罰的數額。在國家立法結構已經普遍覆蓋到地市層級的當下,有必要對這種做法進行重新審視,賦予地方立法對處罰數額進行自主規定的權限,以使社會治理手段更具有針對性,更加“可操作、接地氣、有特色”。
調整立法空間,擴大地方立法制度供給的寬度。設區市地方立法的空間,應當結合市域特點,研究哪些事項應當放在市域層面進行治理,或者放在市域層面治理是最有成效的,從而使得地方立法權真正成為市域治理現代化體系的關鍵資源和推進利器。
以新冠疫情防控為例,市域成為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基本單位,武漢、溫州等作為城市主體都取得了階段性持續性勝利。這表明在衛生醫療防疫等領域,可以更多地賦權給設區的市。進行市域立法賦權的更深層意義在于,在市域層面形成制度試驗場和制度競爭態,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激發出最充分的制度樣態,從中可以篩選出最優的制度架構。
強化科技支撐,提高地方立法制度供給的“智度”。發揮數據治理效能是完善市域社會治理功能的重要手段。地方立法應當強化科技支撐,依托現代科技手段最大限度整合資源、集合要素,搭建信息互聯、數據共享、高效運轉、集成共用的智慧化治理平臺。
以《溫州市電梯安全條例》為例,法規創設“載人電梯應當安裝智能化監測裝置”的制度,從法規通過至今短短兩年多,已全面安裝2萬多臺智能化監測裝置,通過與應急處置中心的數據傳輸聯網,顯著提升了電梯安全系數和響應速度,實現了人防到技防根本性轉變,彰顯了提高地方立法制度供給“智度”的巨大優勢。■
(作者單位:溫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