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日前,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也首度迎來了路線圖和施工圖。《綱要》與《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相互銜接、相互呼應,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布局,充分彰顯了黨中央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堅定決心。
提供根本遵循行動指南
“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著力加強全面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綱要》作為統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圍繞黨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領域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2020年至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作出階段性部署,是新時代建設法治社會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綱要》的出臺必將對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帶來深遠影響。”司法部法治調研局副局長姜海濤說。
“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礎環境與根植土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馮玉軍認為,《綱要》的出臺對于未來的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相對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著眼于社會層面的法治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建設法治社會是中國社會轉型期和文明過渡期的基本訴求。建設法治社會既是對傳統中國人情社會的反思重構,同時也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實現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再統一。
“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份關于加強法治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深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為我們開啟法治社會建設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江蘇省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馬太建說。
突出三大特征五大任務
姜海濤認為,《綱要》制定出臺,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二是著眼于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的法治社會建設方面的重要改革舉措,持續推進任務落地落實,并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提出新舉措,對2020年至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作出階段性部署。三是圍繞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突出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等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據介紹,《綱要》明確了當前法治社會建設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第一,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從構成社會的主體角度看,全體社會成員樹立法治觀念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前提,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是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發揮作用的重要力量。第二,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范。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范角度看,社會是社會成員組成的共同體,秩序規則是共同體得以維系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完備的法律法規等制度規范是社會依法依規有序運行的必要前提。第三,加強權利保護。法治社會建設需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把體現人民利益、維護人民權益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因此,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等社會主體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是其重要內容。第四,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從社會依法運行實踐角度看,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成員行為,需要充分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第五,依法治理網絡空間。針對網絡空間的獨特性及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具有緊迫性,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將依法治理延伸至網絡空間。
構建完善權利保障體系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綱要》把加強權利保護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
馮玉軍對其中的“以人民為中心”印象深刻。“社會治理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激發社會發展活力,既確保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又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馮玉軍說,要形成多元主體對話、協商、合作的共建和共治機制,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認同,激發社會活力,不斷推進民主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
與此同時,全民守法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在馮玉軍看來,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利益矛盾相互交織,要善于用法律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全民守法是公民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的保障,只有全民守法,人民群眾才能在社會管理中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
《綱要》將“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就“依法治理網絡空間”而言,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強有力治理,“輿論生態總體向好,網絡治理成效明顯”已是公眾共識。但在馮玉軍看來,當前的網絡生態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間,特別是色情低俗、網絡暴力、惡意營銷、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負面有害信息花樣不斷翻新,極易反彈反復。必須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為網絡發展消除障礙、提供動力,讓網絡發展更加繁盛。
下一步,如何將《綱要》落到實處,在馮玉軍看來需要“付諸于全國上下生機勃勃的法治社會建設實踐”。
在全國率先制定通過法治社會建設指標體系的江蘇,已有信心“書寫好法治社會建設的‘江蘇答卷”,馬太建說,下一步,江蘇將結合工作實際,加快研究制定并適時提請省委審議通過《江蘇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聚焦觀念原則、規范體系、權利義務、組織運行四方面的社會基本構成要素,突出政府、市場、社會齊抓共管、良性互動,進一步細化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工作舉措、組織保障和職責分工,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在江蘇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