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花
在小學階段,教師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一些教學方法,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
一、閱讀對學生的意義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閱讀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面,讓我們了解更多知識,領會到書中的深刻含義,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其次,讀書明理。可以提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端正人生態度。在閱讀時,我們可以把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借鑒到自己的生活中,進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二、注重創設閱讀氛圍,激發閱讀積極性
濃厚的閱讀氛圍能夠引導學生融入閱讀活動中,這是學生充分閱讀和有效閱讀的重要保障。在實際課堂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采取以下兩個方面的策略來創設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第一,鼓勵學生閱讀,讓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并在閱讀之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于喜歡閱讀的書籍類型也大不相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讀自己喜歡的書,前提是這些書本內容都是正能量的。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快樂讀書吧”時,學生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類型,例如“科幻小說,了解宇宙的奧妙”“故事會,了解故事之后的哲理”“童話故事,了解童話故事的美好”等。第二,教師可以在班級上舉辦一些閱讀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競爭欲,讓學生更有動力去閱讀。在開展比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朗讀自己喜歡的文章片段,并說明自己喜歡這篇文章的理由。對于表現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鼓勵。這樣一來,教師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閱讀的環境,也創設了一個愛閱讀的班級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必然會愛上閱讀。
三、指導閱讀訓練,掌握相關閱讀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上充當著“知識傳授者”的身份,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指導學生走好人生每一步道路。當然,為了讓學生高效地進行閱讀,教師也要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閱讀時有跡可循,正確閱讀。因此,在日常課程中對于課文的講解與訓練,教師應將閱讀能力的鍛煉策略融入每一環節中,使學生能夠在文字中體會到作者蘊含的情感,形成對文章細細品讀的良好習慣。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四時田園雜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再分析,從字里行間去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在“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句中看出勞動人民的生活,也表明了普通百姓生活的勞苦。學生要掌握分析課文的技巧,教師要加以指導。除此之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提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對文章內容進行發問與解答,例如在學習《清平樂·村居》時,學生可以提出“這篇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等問題,并且通過閱讀、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家校重視閱讀,從小陶冶情操
在小學階段,學生都比較貪玩好動,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強烈的好奇。教師,一定要抓住小學生的這個特點,讓家長和學校都關注學生的發展,做到家校結合。在學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各類閱讀活動,不僅能夠使其在豐富多彩的閱讀中了解文學的魅力,也能夠使其在參與中提升自身的閱讀品味,增強文學素養,拓寬視野。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繁星》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讓學生上臺朗讀自己喜歡的詩歌,在朗誦時挑選一些合適的背景音樂,這樣可以把臺下的同學們也帶入情境中。通過朗誦比賽,學生可以體驗到閱讀的快樂以及魅力,從而更有動力去閱讀。可以讓家長給孩子買各種類型的書籍,例如科幻小說、社會科學、歷史地理、軍事知識、時政熱點等圖書、報刊,學生可以把每一種類型的書籍都讀一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學校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平臺,家長為孩子提供最好的閱讀條件,這樣一來,家校結合,二者一起努力,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
五、關注閱讀評價,養成良好習慣
學生是課堂閱讀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學生展開。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生受益終生。學生在閱讀之后,可以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抄寫一些優美的句子在自己的收集本上,也可以寫下自己的閱讀心得。教師每個星期做檢查,適當地加以評論,也可以在課堂上讀一下學生的閱讀心得,讓其他同學一起進行點評。這樣一來,學生們既可以養成好習慣,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彌補。
綜上所述,教師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保障閱讀教學的有序開展。在今后的教學中,相關教師應從學生興趣設置閱讀活動,創設情境,關注閱讀評價、閱讀習慣等多個方面入手,不斷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摸索出適合學生發展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