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秦漢以后成功“逆襲”寒食,成為了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清明時節,氣溫已日趨暖和,可謂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桃紅柳綠,一派生機盎然之氣象。
蘇州人對于清明的舌尖“儀式感”,自然離不開青團子、紅藕和醬汁肉,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了。但殊不知,蘇州清明還要“插柳”、“戴柳”、“看菜花”呢,這可是許多蘇州人都愛參與的活動,也是舊時沿襲下來的一種民俗習慣。所謂插楊柳,一般是折下幾枝柳枝,插于門邊,或者系于門框,也就是世人常說的“柳戶清明”。柳樹有著強勁的生命力,俗話講“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人鬼相悅,是中國最人文的節日?!碧K州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學家沈建東坦言,蘇州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俗語,其實宋代將男女成年行冠禮的時間統一定在寒食節,戴柳即為成年標志?!胺补倜癫徽摯?、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青青新柳,象征著青春韶華與無限生命,由此演化出了“紀年華”的習俗。
戴柳,也就是戴柳圈,即折下柳條,編成一個圓圈,以頭圍大小來個性化設計,據說有驅鬼辟邪的作用。不過老蘇州更多地覺得,清明戴柳,可以留住青春,擁有更多像春天一樣朝氣蓬勃的日子。
而野外踏青的兒童婦女,除了戴柳圈,有時還會做柳燈籠,戴楊柳球。楊柳球就是由長滿嫩葉的樹皮卷成的綠球,把楊柳球摘下,插在鬢邊,就叫“戴楊柳球”。而用脫了樹皮的枝條,一端吊著一只楊柳球,就像竹竿吊著翠燈籠一樣,很是有趣。這樣的習俗在蘇州,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尚存著。
由于清明總在三四月間,此時也是踏青賞花郊游的好時機。過去清明前后,蘇州人會去城里的南園、北園看菜花。舊時蘇州,“南園北園看菜花”是蘇州人清明踏青的必選項。南園北園在哪?想必很多人還“蒙在鼓里”,據悉,最早南園范圍很大,北至今書院巷,南至城垣,東至葑門,西至盤門,在蘇州園林史上南園可以說是占地面積最大的一處園林了,滄浪亭、文廟都是當時南園的一部分。后來所稱的南園,不是園林了,而是指與私家園林南園相鄰、古城區南部的大片田地。這一區域東、南、西都到城墻為止,北面大致到今天的竹輝路、新市路一帶。相傳這一區域原先大多是建筑,南宋初年金兵入侵時化為廢墟。元朝末年張士誠割據蘇州,朱元璋派兵圍攻,城內缺少糧食蔬菜,張士誠便下令軍民把南園開墾為農田。之后,到南園看菜花就成了一件雅事了。費孝通在《南園》一文中認為,南園是蘇州最有趣的地方,特別是春天菜花盛開之際。
《浮生六記》中,也記錄過沈復夫婦和好友一同前往南園看菜花的趣事,看沈復筆下南園的菜花有多美:“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p>
至道光年間,賞菜花之風更盛行,游人已經不需要自帶炊具。顧祿在《清嘉錄·游春玩景》中記曰:“南園北園,菜花遍放,而北園尤盛,暖風爛漫,一望黃金,到處皆絞縛蘆棚,安排酒爐茶桌,以迎游冶。青衫白袷,錯雜其中,夕陽在山,猶聞笑語?!?/p>
TIPS:專家說清明
蔡斌? 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人文學院副教授
“清明”一詞,源出先秦。《詩經·大雅》中即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之語,《荀子》“解蔽”篇也屢及之,用于形容自然、社會以及個人精神的清澈、明亮。在形成于漢代的《孝經緯》中,有較早的對“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釋義:“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中國人講求因時順生,每至此時,萬物淑發,惠風和暢,人也會自然地產生順應時令的感應,覺得神清氣爽。中古時期,與清明節氣時間上緊挨著的還有“寒食”節(至唐代,被定于清明前二日)與“上巳日”(農歷三月三),后世三種歲令逐漸融合,寒食節的“禁火冷食”與“上巳日”的“郊原踏青”匯入到了原來清明節的“掃墓祭祖”中,形成了更適應人們生活、內涵更豐富的節令文化。至今,吳地的食青團、焐熟藕以及折柳戴柳、放風箏等清明時俗仍留有其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