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談及蘇州城內菜場改造,雙塔市集必然是熱度最高,也最具“突破性”和代表性的例子。
位于定慧寺旁、雙塔邊的雙塔菜場,一直為老蘇州所熟悉。它既是周邊居民日常買菜的地方,也是“饞癆坯”們在十全街、平江路閑逛時,會順路過來尋覓青團子、韭菜雞蛋餅和正宗蘇式大餅油條的美食寶地。
2019年,雙塔菜場開始迎接改造升級。同年12月17日,改造更名后的雙塔市集正式開門迎客。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超乎想象的驚喜。近兩千平方米的空間,不但以寬敞便捷、充滿匠心的方式提供著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柴米油鹽,還將蘇式藝術與現代休閑融入到這一菜一蔬的生活之中。
不做簡單改造的文化“野心”
為了使老菜場重煥生機,姑蘇區聯合立邦《夢想改造家》欄目組,聚集了沈雷、陳彬、孫華峰、謝柯和賴旭東五位設計師,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市集。這個升級后的菜場,成為了真正的“城市樂園”。
這次特殊的升級中藏著一份機緣。事實上,蘇州市早已啟動了標準化農貿市場改造,雙塔菜場面對的是第三輪升級。2019年春天,運營方蘇州名城匯鄰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與夢想改造家團隊進行了初步對接,發現大家的目標是相同的,即如何讓傳統農貿市場在古城散發新的活力。
在蘇州,大大小小的傳統菜場散落在街巷之中,它們既服務著居民,提供著最樸素的生活方式,也代表著古城的風貌。蘇州自古繁華,而千百年來,市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們最容易在這個地方聚集,它既是商業點,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的地方。
“雙塔市集的咖啡館、茶館、酒肆,都是吸引年輕人的,不過,我們不想把它變成一個網紅打卡點。”蘇州名城匯鄰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韋華杰表示,“網紅地往往容易稍縱即逝,它沒有持續性。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有機的、綠色的、持續性的市集。”
敢于突破升級的匠心與精致
帶著這樣的目標,在打造的過程中,于符合常規標準化改造的基礎上,運營方對設計團隊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改造的第一步,是將老菜場的圍墻全部拆除,對入口進行重新規劃,將菜市場原本相對封閉的空間,變成一個開放的空間。原有商鋪拆除后撤,以便容納更多的人們逛街、歇腳、休閑。為達成這種流動性,運營方更是放棄了七間門面。
在功能上,市集區分出了生鮮區與小吃區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其中的小吃區采用了三角形元素,增加了生動而通透的視覺體驗。兩個區域也采用了不同的設備,比如規劃了生鮮區和餐飲區兩大排水系統。生鮮區排水系統連接沉淀池,方便清理檢修;小吃區增加了一個隔油池,將廢水經過凈化后,再排入市政管網。
在設備升級方面,市集的空氣系統安排了中央空調,增加了新風系統和排風系統,同時市集外的自動滴灌系統也成為了一個亮點,使得市集四季皆如春,常年有綠意。
完成基礎的改造升級后,雙塔市集也增添了不少吸引年輕人的新業態:森彥咖啡館把咖啡帶進中式菜場,咖啡館的隔壁攤位是一家寶島臺灣來的奶茶店青年春,市集外的“九分之一書店”是姑蘇區第一個創新型24小時書店,也是中國首個建立在社區里的可移動智能零售書店。
但在設計上,雙塔市集依舊呈現了大量蘇州元素。市集Logo中,雙塔的“雙”字作為令人過目不忘的視覺符號,來自于體現蘇州文化、具備蘇式內涵的蘇州碼子。色彩方面,市集內招牌的顏色是來自于桃花塢木刻年畫中的花紅柳綠。同時,茶鋪邊放置了一個老虎灶,在小吃區增加了屋檐和疊瓦,鑰匙鋪和裁縫鋪體現著親切設計……這里滿是暗藏著的,與姑蘇文化有關的小細節。
依舊回歸三餐的日常與煙火氣
雙塔市集的開張,除了帶來驚喜,還有人們熟悉的味道。老客滿的韭菜雞蛋餅回來了,鋪子改名叫饍有福;糕興記的大包子依然香氣撲鼻;裕永盛的生煎一批接著一批地賣;老意和的餛飩,讓人經過就忍不住想坐下來吃上一碗。小吃區的熱鬧,代表著蘇州美食對當代人的吸引力。
而在生鮮區,攤主都是親切的老面孔。在改造前,運營方就與他們簽訂了協議,承諾攤位費不漲價。而攤主們也愿意等待雙塔市集的開張。生鮮區的“原住”攤主和那些每天拎著籃子來買菜的阿婆們,則代表著雙塔市集的“初心”。
“整個項目里,核心還是生鮮這塊,”韋華杰表示,“比如平價菜,雙塔市集就是第一個在姑蘇區范圍內推出的。畢竟居民的生活需求還是要第一時間考慮。年齡大的居民,不會來喝杯咖啡,但是一定會來買菜。菜場是民生工程,所以民生這塊要做好。”為此,2021年3月,公司還邀請了唐家巷社區的居民一起開了座談會,聆聽大家對菜價的反饋。目前周邊三公里范圍內的農貿市場中,雙塔市集的生鮮價格處于居中的位置。但這里販賣的都是凈菜,很多拖泥帶水的東西都提前處理掉了,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此外,雙塔市集采用的智慧管理平臺可監控所有的菜價。
除了讓老年居民放心買菜,運營方也在計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開始一日三餐的制作,比如在將來加入現場烹飪,推薦簡單的料理方式等,讓他們也能習慣“動起手來”,并且在喝杯咖啡,吃份點心之外,走進生鮮區。
雙塔市集展示了驚艷的環境和濃郁的情調,而雙塔市集的本質,依舊是回歸于生活中最樸實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