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蘇州人過去買菜,心里有一套小九九,知道去哪個菜市場或農貿集市買哪一類蔬菜、瓜果、南北貨最新鮮地道。說白了,就是每個市場都有各自的特點。上個世紀,大家買菜不得不去菜市場。天好天壞地上污泥遢遢,買菜都要有特別裝備。進入本世紀尤其互聯網時代,有些年輕人不清楚最近的菜市場在哪里。從過去到現在,農產品都打哪兒來?本地農民又轉去哪里賣農產品了呢?
時間深處的蘇州菜市
根據方志上記載,蘇州的城市市場在宋代就形成了以內城河為樞紐、樂橋大市為市中心的總格局。明清時期,蘇州是東南著名的商品集散中心。這就代表來自天南海北的貨品豐富。
舊時蘇州經營蔬菜、水果的,叫山地貨行,屬于牙商。山貨,就是水果、瓜果之類,以吳中的東西山果品為主;地貨,指蔬菜、青菜、蘿卜、土豆、芋艿以及毛筍、山藥、百合、茭白、茨菰、荸薺、塘藕、菱角等;北貨,指北方來貨,如花生之類。
山地貨業歷史上集中在閶門至楓橋間的上塘、閶門至胥門的南濠。后來山塘街作為買賣一條街以后,形成了實際集中的蔬菜市場,從此山塘街地貨行集中,市面繁榮。
山地貨行與菜農、水路運輸關系都極其密切。過去作為城鄉接合部的葑、婁、齊、閶、胥、盤各城門口及水陸要道地段,山地貨行眾多,且各有經營品類。據方志上所言,葑門行主要經營塘田產茭白、荸薺、茨菰、塘藕、芡實、芹菜等類;婁門行,主要經營外跨塘、唯亭、沺涇、梅巷等近郊地區及北園菜農的蔬菜瓜果;齊門行,主要經營沙洲白菜青菜,常熟金花菜、丁香蘿卜,太倉毛芋艿等;胥門行,以經營水果為主;盤門行,主要經營太湖蘿卜、青菜,浙江毛筍、甘蔗等;閶門行,歷史最久,經營也最廣泛。
山地貨行是沒有固定的進銷渠道的。一靠熟悉行情的伙計跑買賣,另派伙計蹲守水路交通要津,與進城售菜的菜農、商販直接洽談,并設法將貨船引入自己的貨行做交易。
那時的蔬菜零售主要是菜販,一種是自種自售,多為近城及南園、北園菜農,約占三成;一種是從地貨行批得蔬菜販賣,約占七成。
菜市則全是晨集暮散、自然形成的。直到民國時,北局建成了第一菜場,后來遷到玄妙觀水府殿內,即玄妙觀菜場;石路建了上塘菜場,再加上西吏厙、道堂巷兩地,全市有4處公建菜場,以及萬年橋、黃鸝坊橋等地18處露天菜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市共有24個菜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蔬菜市場供應大部分由外地調來,市郊地產僅占一小部分。每年3~5月從湖州、青山等地調入春筍,從吳江、吳縣調入蠶豆;5月前后從杭州調入黃瓜、番茄、平頭椒、花椰菜等;9月后從太倉調進芋艿,從上海調進花色蔬菜;10月后從東北、內蒙古調進土豆;11月從福建、廈門調入包菜、花椰菜、冬筍,從山東調入老姜、大蔥等;12月下旬從吳江、浙江及沙洲、無錫等地調入大白菜。
后來,蘇州郊區引進番茄、土豆、白菜等品種發展種植,從外地調入品種和數量漸趨減少,一度,鮮蔬菜供應郊區產已占上市量的三分之二,外調菜占三分之一。蘇州向外調出的蔬菜,主要有5月的夏茭白,6至7月的毛豆,8月的秋茭白、塘藕,12月前后的茨菰、荸薺等,這些品種占外調量的60%。蘇州蔬菜調銷,主要向上海、南京、杭州、嘉興、濟南、天津、邯鄲、銀川、西寧、哈爾濱等城市。
蔬菜市場放開后,允許菜場跨地進貨,直接向外地產地進貨,并可向集市貿易進貨。為方便群眾,菜場增設服務項目,如代客開蹄髈、殺魚、出蝦仁,為飲食店劃鱔絲,以及家禽宰殺、燒血等。
上世紀70年代,菜場歸口蔬菜公司,共18家:星橋(山塘街)、上塘(閶門上塘街)、南濠(南濠街)、皋橋(西街)、黃鸝坊橋(吳趨坊)、朝陽(白塔西路)、平一(白塔東路)、玄妙觀(西腳門)、馬醫科(馬醫科)、友誼(鳳凰街)、雙塔(定慧寺)、胥江(閶胥路)、養育巷(養育巷)、南門(西二路)、盤門(盤門路)、葑門(葑門橫街)、婁門(婁門大街)、齊門(齊門外大街)。
與城區里相對細氣的菜市場有些區別的,是更加粗獷的農貿市場。但粗歸粗,大型農貿集市因商品的豐富、海量,刺激著感官,激發著食欲和烹飪欲,叫人從心底里喜歡。
上世紀50年代,市區設立了9處新型糧食市場,農民在此出售余糧。開放為自由市場后,允許蔬菜、土產、水產、家禽、蛋品等都入場交易了。到80年代中期以后,有38個農貿市場,其中南門、閶門、婁門、胥門等形成江、浙、滬、皖、魯等商販云集的大集市,市民菜籃子有近一半來自農貿市場。
升級的農戶和菜市場
“現在,供銷社最主要的合作對象是農民專業合作社。” 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相關人士介紹說。改革開放前,在農村市場,供銷社有著一級級代銷點,網絡也較為健全。改革開放后,經歷數次改制后,供銷社的關聯業務已全部市場化。
如今,蘇州市場上的蔬菜、瓜果絕大部分來自外地,蔬菜來自安徽、山東、蘇北等地,當地產出規模大、成本低,即便加上運輸成本,也是劃算的。而水果如榴蓮、火龍果一類,大部分由嘉興水果市場這個一級批發市場,進入蘇州南環橋二級市場,再由南環橋流入各個水果店。
本地仍然有農產品種植,但因為蘇州耕地種植面積縮小,產出的農產品現在走高端路線。以精品農業、精品蔬菜,包括觀光農業的形式,規模不大,資本相繼入場,而將高端農產品送到農貿市場,是沒有優勢的。相似定位的還有本地水果,大多做品牌,比如樹山翠冠梨,產量并不大,無法滿足進入普通水果店、農貿市場的大量、低價。
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的相關人士預估,蘇州市場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概有五六百家。農超對接是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的主推形式,即協助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連鎖超市對接。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禮品公司合作,承接農產品禮盒,訂單式生產;或與配送企業合作,推廣食品配送,將合作社作為一個配送基地。跨區合作也是一種合作形式,比如將太倉、常熟的農合大米通過商務合作的形式銷往上海。小型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多自產自銷,通過網絡或就近的菜市場銷售。一些農戶自己種植農產品,只在朋友圈銷售,“不求量,只做情懷。” 相關人士笑稱。
當然,從供銷社的角度,助農是一貫宗旨。從縣級到省級,各級供銷社都建有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免費為農產品提供平臺,也幫助在線上直播帶貨。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的“蘇州供銷優選”平臺就既有線上,也有線下。
如今,去逛實體菜市場的,都是中老年人,主要購買蔬菜,且對價格非常敏感。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相關人士說,即便是鳳凰街上蘇州供銷合作總社附近,也面臨著激烈的價格競爭,南有友誼菜場,東有雙塔市集,老年人會在幾個市場之間轉悠比價。
“任何一個實體店,輻射半徑都有限,一般不超過3公里。除非那個店特別火爆,有人老遠趕過來。”相關人員人士認為,通過線上互聯網、線下人際網最終形成的,都是固定的朋友圈,類似大資本拼多多、天貓等組織的社區團購。就連供銷總社在鳳凰街上的農副產品展示展銷中心,主要客戶也是幾個社區大群,“時間一長,客戶就固化了。”
而市場要保持高曝光率,就要不斷舉辦活動,這就是成本,代價不菲。而像大型連鎖超市日常進行的促銷活動,背后是供應商在買單。
有時也會有一些特例。比如太倉大米是太倉供銷社創立的品牌,一年在太倉本地及上海的銷量有四五千噸。太倉的特別之處在于太倉市的幾家大菜場由供銷社統一管理,包括實施提檔改造。因而太倉的相關農產品可以更加便利地進入菜市場,實現當地產、當地銷。菜市場里的本地商品結構也會更加豐富、活躍一些。
網絡時代的到來,必然極大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包括買菜。蘇州供銷合作總社相關人士也認為,菜市場經歷提檔升級后會走向超市化,管理更規范,價格更透明,安全衛生監管也更嚴格。當原本粗放的菜市場日漸走向精細化后,蔬菜就被去掉了泥根、爛葉,清洗干凈,然后按小、中、大的規格包裝,甚至加工成半成品。“一大包蠶豆,買回去的大部分是豆殼,不如在菜場處理好。沒有服務,菜販們只能賺差價,但通過提升的服務,菜販們可以賺到原本額外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