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古往今來,運河對我們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它象征著奔騰的民族力量,激勵著我們努力奮發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天,也無限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在今天,我們更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主線,金閶街道也從多方入手,致力于將金閶段打造成展示江南文化最優美的運河沿線。
品讀運河詩韻? 尋找運河記憶
第一屆“楓橋夜泊”大運河文化詩會2020年10月在楓橋景區以一曲古詩新唱《楓橋夜泊》拉開序幕。夜幕下,璀璨燈光將楓橋、鐵鈴關和古運河裝扮得異常迷人,水上舞臺如夢如幻,烘托出楓橋“江南第一詩境”。朗誦、昆劇、姑蘇叫賣、古琴弦歌等一系列經典和原創節目輪番上演,對應著蘇州和大運河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以詩詞的形式讓大家深切感受到濃郁的運河魂、蘇州韻和江南風。
今年,立足地緣優勢,金閶街道以品讀運河詩韻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個著力點,將挖掘“江南第一詩境”資源優勢,深度參與“楓橋夜泊”大運河文化詩會,全方位演繹獨具魅力的江南詩詞文化。同時,街道將組織開展運河詩歌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延伸服務觸角,要讓更多人感受運河的文化魅力。
事實上,姑蘇古城與大運河關系緊密,相依相生。“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往今來,大運河見證了蘇州的滄桑巨變,運河人家也保存著關于運河的獨家記憶。
在金閶街道聯合媒體啟動的“尋運河記憶 展時代新顏”運河人家老物件征集行動上,就征集到了為數不少的反映運河人家生活的老物件、老照片。比如文史愛好者沈蘭生展示的自己多年前從舊貨地攤上發現的百多年前寒山寺的珍貴影像,可以瞬間把人們的思緒推到100多年前運河沿岸的寒山寺大門口。
運河記憶及背后的樁樁故事,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與運河人家不斷提升的幸福生活。
續寫運河文脈? 賞評運河樂章
中街路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如今成了古城區的一處網紅打卡地。服務中心打造時,融入了姑蘇文化元素,一樓也是常規設置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社區助餐點、網格化聯動工作站等辦公服務場地以外,在二樓特別設置了“中街記憶”展示區域。
在那里,蘇燈、蘇扇、蘇式剪紙、棕草編等一批非遺、民俗作品被集中展示。這些手工藝作品不僅精美別致,還充滿濃濃的姑蘇文化特色,成為驅動市民、游客走入蘇州古巷、了解蘇州傳統文化的一個平臺。
中街路社區黨委書記戴艷穎介紹,社區黨委順勢而為,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了具有街巷標識、中街印記的“中街向心力,匯聚巷能量”先鋒黨建品牌,制定一人一藝一方案,開展靜態觀展、動手實作、沉浸體悟等活動,聚合民心民力一起來推動民俗技藝的活態傳承。
延續運河文脈,不僅通過展覽、論壇、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運河沿岸的非遺項目、民間手工藝,還圍繞“非遺進社區”等項目,組織轄區非遺傳承人全年常態化開展各類非遺講座、非遺手工體驗,實現“家門口的非遺學堂”。
運河文化的陣地,室內有黨群服務中心,戶外有楓橋景區內的古戲臺、小廣場等。街道將打造金閶文化品牌活動——“運河四季音樂會”,每季度通過民樂、交響樂、合唱、音樂劇等不同種類的音樂表現形式,演繹運河四季變化,讓市民、游客領略江南音樂文化之美,欣賞大運河沿岸在新時代為新生活奏出的華彩樂章。
展現運河新顏
嘗食運河滋味? 秀出運河魅力
走進如今的沿河街巷,常常眼前一亮。學士社區對梵門橋弄舊墻進行了翻新、粉刷、上色,給居民打造了整潔干凈的環境。閶門社區正著手對官宰弄靠近泰伯廟東側68米長的墻體進行整體修復,繪制的“彩繪墻”將全新亮相,成為背街小巷中的靚麗風景。
街道的運河新顏以“綠意街巷”“詩意街巷”“記憶街巷”“創意街巷”來打造展現。“綠意街巷”聯合各社區開展植綠、造綠行動,拓寬城市綠色生態空間;“詩意街巷”根植轄區街巷歷史文化,將與街巷相關的古詩、古畫繪至墻上,彰顯文化自信;“記憶街巷”走訪街巷原住民,聽老蘇州人講述街巷故事,為年輕一代留住更多寶貴的文化記憶;“創意街巷”則把具有金閶特質的文化符號通過創意設計、創意涂鴉,為老街巷注入現代藝術活力。
在楓橋景區,街道與其攜手在假日以“品嘗運河美食”活動請市民、游客品嘗領略特色美食,加深對運河楓橋段鄉土鄉情鄉俗的了解;在轄區內的社區,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的運河美食文化活動,讓居民深度品味江南文化的雅味;在轄區內的南新路、西中市等美食街區,蘇州傳統美食店鋪成為網紅小吃、網紅店鋪之際,也對外宣傳著傳統的飲食文化。
如果這些“浮光掠影”都還嫌不夠,那么去看人們圍繞運河展現出的種種魅力。
新時代群眾文化繁榮的新面貌以“百團千秀”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秀出;大運河金閶段文化的前世今生,聯合“喜馬拉雅·有聲社區”,以有聲讀物的形式融合運河歷史、運河故事、運河詩歌等被加載到了線上電臺;千年運河的古韻今風立足“非遺+創新”的理念,正聯合蘇繡、戲服制作等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文化企業共同“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