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廣西博白縣旺茂鎮旺茂農場小學 廣西 玉林 537618)
小學低年級數學相比小學高年級數學而言,其難度較低,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識字量不多、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等原因導致其在解題過程中不能好好審題,使得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學好數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生要想學好數學,首先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審題能力。但數學審題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反思與鞏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
波利亞曾說過:“對你所不理解的問題做出答復是愚蠢的,為你所不希望的目標工作是悲哀的。”他明確指出,審題時要弄清楚已知數據是什么,未知數是什么,條件是什么,要求解未知數,條件是否充分,或者是不充分。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審題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解決什么問題,都離不開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和先導。低年級是學生接觸數學的開始階段,如果我們能在學生開始學習數學時就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那么為他們今后更高年段更為復雜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1]。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碰到孩子在考完試后看到自己的錯題時,滿臉后悔地抱怨自己太粗心,沒有認真審題,而且大多數題目都是因為這樣而出錯的,并不是自己真的對相應的知識點沒有掌握,為此真是特別不值得。所以,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1 認識較膚淺,思路狹窄。受低年級學生年齡段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的影響,他們在審題的時候往往會被題目表面的一些現象所吸引,如情境圖中色彩斑斕的圖片、可愛的形象等。大多數時候,他們的思維活動會局限在具體的情節中,對數學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只要細心讀題,一般很容易找出,而對題目中的隱藏條件,學生往往不能弄清事理與算法。大部分低年級學生想法簡單,容易以主觀想象代替題目的本質,從而更加找不到隱藏在題目中的條件。如下圖所示,很多小學生更容易去關注題目中的人物圖片,雖然他們也能找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但對題目中的隱藏條件和算法不明確。就拿圖中第1題來說,已知“我們班領了44袋,也知道還剩28袋,”但他們對這一題的運算定律弄不清楚,由于不會審題,所以不會計算。
2.2 缺乏生活經驗,理解不到位。小學數學解題,是一個由簡單數學概念逐漸向生活應用方面轉化的復雜的數學解答運算過程,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導致他們對事物的內在聯系敏感度不高,而數學審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弄清楚題目中蘊含著的數量關系,這種具有抽象性關系的解讀,恰恰是低年級學生所欠缺的一種能力,這無疑是給學生審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2]。
2.3 麻痹的心理,粗心大意。“粗心大意”、“馬虎”是很多低年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種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他們粗略地看一遍題目就開始做題,如黃花有2朵,黃花是紅花的2倍,問紅花有幾朵。有的學生會做成2×2=4(朵)。另外,很多學生不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如“小明第一天看了20頁書,第一天看的比第二天看的多5頁,小明第二天看了多少頁書?”很多學生不假思索的寫成20+5=25(頁)。正是由于粗心大意沒有對“比”字前后的詞句進行仔細推敲,導致出錯。
3.1 明確數學審題的重要性。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老師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必須從低年級抓起,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老師每次都要做好認真審題的榜樣,不能因為時間匆忙,就讓學生急急忙忙的審題或者是老師直接代勞。一定要堅持“寧肯少做一些題目,少講一些題目,也要盡可能的留給學生充足的審題時間”的原則,讓學生逐漸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3]。時刻記住: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和先導。
3.2 圈出關鍵詞,精煉題目。找出題目的關鍵詞有助于解決問題。在學生讀題時,拿筆圈出關鍵詞,可以讓學生加深題目的印象。比如在低年級數學應用題中,有很多求一共有多少或者還剩多少的題目,那么“一共”和“還剩”就是題目中的關鍵詞,學生在讀題時就要把這樣的關鍵詞圈起來,這樣可以提醒學生,當題目中出現“一共”時,就是要求兩部分之和,當題目中出現“還剩”時,就是要求兩部分之差,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3.3 幫助學生發現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在低年級小學生中,很多人不會找題目中的隱藏信息,甚至還有很多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恐懼心理,大部分小學生在讀題和審題時只能發現題目的表面信息,他們找不到解題的關鍵[4]。在這個時候,老師要善于幫助學生找到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有一道題目這樣說:一(1)班有男生15人,女生17人,其中需要10個人去參加乒乓球比賽,那么還有多少人沒有參加比賽?這時很多學生找不到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其實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就是一(1)班共有男生15人+女生17人=32人,這個32人就是全班總人數,再用總人數減去參賽的10人,那么剩下的22人就是沒有參賽的人數。在實際做題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更加容易的理解題目的意思,幫助學生找到題目中涵蓋的信息,這樣經過不斷的練習,就能培養出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時也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做題效率。
3.4 貼合實際生活。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實際的生活經驗,而小學生的社會實際經驗不豐富,所以在老師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多結合實際生活。數學中的很多等量關系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學生學習的材料是他們所熟悉的,這會使得他們對所學內容更加感興趣,同時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時,很多問題都是通過場景圖呈現各種信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買、賣物品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收集信息,并解決問題。
審題能力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中非常重要,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老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堅持“每一個數學問題都給學生做正確示范”的原則,嚴格要求學生在讀題、解題時認真審題,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低年級小學生的審題能力,為其日后更為復雜的學習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