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創新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科技創新能力常常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指標。全世界各國紛紛增加科研投入,積極鼓勵創新。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只有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才能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家才能發展、才能進步。而青年一代的科技創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發展驅動力和潛力所在[1-2]。
山西省長期以來以其獨有資源優勢發展經濟,而隨著高新技術時代的到來,這種優勢逐漸削弱。山西省政府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號召,制定實施了“創新行動計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作為在這次發展計劃中的中堅力量,人才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創新行動計劃”的實施效果。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表現,取決于人才培養及激勵的有效程度,而這些都受到一系列內部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影響[3]。因此,我們必須要清楚了解影響人才培養與激勵的關鍵點,準確分析人才培養與激勵的現狀,為山西省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提出依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與價值觀和之前有所不同,培養和激勵的模式、影響因素也應隨之發生變化,而之前的調查研究成果就不能滿足現時的要求。而關于山西省新時代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的因素相關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就影響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的合理化建議,以利于充分發揮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技術潛能,提高山西省的整體科研實力。
本問卷于2020 年4 月份對年齡在45 周歲以下的山西省內的高等院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三個組織機構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展開數據調查。調查方式主要采用問卷星系統問卷發放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由于涉及群體范圍較廣,包括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科技人員,因此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本文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
問卷調查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數據調查,總結得出對于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下一步的因子分析奠定數據基礎;二是通過分析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的現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基于以上目的,將調查問卷設計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調查,共五道題目;第二部分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對培養和激勵因素的重要性調查,其中問卷將培養和激勵的因素分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共14 道題目;第三部分為對目前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現狀感知與建議,共三道題目。
本問卷在不同因素下的指標層的重要性評價問卷中采取了五分制。
本次問卷調查共得到300 余份,經過對問卷的有效性檢驗后,剔除一些無效數據,最終可用于數據分析的有效問卷為280 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3%。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對象的年齡、學歷、機構和對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如圖1 所示,被調查者年齡集中在25 歲以下,學歷主要集中在本科范圍,中高等院校的人占大多數。這些調查者有將近1/2 的人對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為簡單了解,1/3 左右的人參與科研工作,深度參與的僅占到11.76%。

圖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圖
2.對目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現狀的滿意程度調查。在對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滿意度調查中顯示,一般滿意的人數最多,占到51.72%,其次是27.58%的科研人員對人才培養與激勵的現狀為不滿意,其中有17.24%的人數為很不滿意,滿意程度的占到五分之一,其中僅有8.62%的人對目前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現狀感到很滿意,具體情況如圖2 所示,這說明山西省加大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激勵的制度和措施勢在必行。
3.制約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主要問題。通過本次調查,數據顯示引才、保護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科研經費投入力度不夠,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結合不緊密是制約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主要問題,其次是沒有良好的科研環境,培養與激勵形式單一,重視程度不夠,團隊協作能力低也是制約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的重要問題(見圖3)。

圖2 對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現狀滿意度分布圖

圖3 制約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的主要問題
在科技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時代,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受諸多因素影響。這些因素不僅包括自身的內部因素,還包括一系列外部因素[4-6]。本文通過知網、維普和搜索引擎等平臺上相關文獻的查閱和篩選,并經過梳理分析,選取并確立了其中主要的指標作為被調查的影響因素[7-9],主要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思想道德修養高、奮斗目標明確、知識體系完善、創造創新能力強、身體素質良好。外部因素包括人才培養與激勵政策、政府發揮職能、科學的評價和任職政策、人才引進和保護機制、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科研人員薪資水平、工作環境設備資源、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排資論輩現象、過度尊重權威、“大一統”群體原則、官本位思想、功利主義影響、國際交流與合作、團隊合作密切、學術民主。
應用SPSS 軟件26 檢驗問卷的信度,以每個題項為自變量,以其相對應的影響因素為因變量,建立回歸方程。變量之間的平均相關性用Cronach's alpha 系數計算。一般地,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標準CITC(公因子方差提取標準)>0.5,則說明可靠性程度較高;而問卷的KMO 值>0.7,說明該方法和因子適合采用[8]。本次分析中各因子的Cronach's alpha 系數最低為0.722,均大于0.5,說明此量表的重復度量效果良好,均具有良好的信度。
對于量表的效度,本文通過KMO(Kaiser-Meyer-Olkin)值來進行檢驗。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時,其值越接近1,則題項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法。本問卷的KMO 值為0.856,P=0.000(<0.05),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具體數據如表1 所示。

表1 KMO 和Bartlett 的檢驗
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公共因子進行提取,同時采用旋轉成分矩陣(見表2)和碎石圖(見圖4)來表示符合標準的因子。從解釋的總方差中,本次共提取出了五個公共因子,五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79.471%(一般達到60%即可),即說明這五個公共因子涵蓋了原來21 個指標79.471%的信息。表明各因子的原始變量的指標間具有較為明顯的相關性,原始變量信息的百分比用五個因子表示較為合適。其中五個公共因子可以解釋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別是22.916%、18.573%、14.545%、11.788%、11.649%(見表2)。
抽取完公共因子后,對轉軸后的因素矩陣進行分析。將轉軸后的因素矩陣進行正交變換,將各個因子所解釋的方差比例進行重新分配,使因子結構更為簡略,便于分析。同時有助于梳理清楚每個公共因子所代表的現實意義,便于進行下一步的解釋[10-11]。本文在對數據進行處理時,運用的是方差最大化方法對因子進行正交旋轉。依照上述原則,旋轉后的成分矩陣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旋轉成分矩陣

圖4 碎石圖
本次研究共提取出五個公共因子,分別概括為:個人特質、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社會環境和經濟實力。其中,個人特質包括思想道德修養高、奮斗目標明確、知識體系完善、創造創新能力強、身體素質良好;文化思想包括功利主義影響、排資論輩現象、“大一統群體原則”、官本位思想;政治制度包括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科學的評價和任職政策、政府發揮職能和人才引進、保護制度;社會環境包括國際交流與合作、團隊合作密切、學術民主、工作環境設備資源;經濟實力包括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科研人員薪資水平、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在調查問卷及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山西省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激勵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作為推動山西省經濟轉型發展及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總體建設的主要機構,政府應該明確其主要職能,從宏觀方面調控人才管理。政府應積極構建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體系,鼓勵青年人員進行科技創新。合理地建立人才引進平臺和人才服務平臺,加強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流動體系,促進人才在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流動[12-13]。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例如山西省最新出臺的《山西省省級人才政策清單》和《山西省人才服務事項清單》,涵蓋了人才發展的管理、培養、引進、評價、流動和激勵的各個方面,同時羅列了人才服務的諸多事項,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山西省政府開展的“送政策送服務助轉型發展”的活動,也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產學研結合是指產業、學校和科研機構之間協同發展,是科技創新的上、中、下游的對接。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模式,不僅利于個人的發展,對于山西省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也大有幫助[14-15]。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推動產學研合作實施辦法》,該辦法的實施是產業科技一體化發展的有力保證。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人才及科技創新成果,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提供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需求,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的人才。將人才培養與人才實踐結合起來,為青年或學生提供科技實踐平臺,可以使他們快速提升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對于科研院所,與企業和高校的結合,也助于他們掌握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和發展要求,同時將研究成果投身于實踐,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16-17]。針對山西省目前的發展狀況,可以進行的“產學研”模式有:
第一,創建“1+1+1”平臺,由政府、高校或當地企業、研究院所,三者共同打造研發基地或技術創新平臺,如山西晉城建立的四校兩院產學研基地、運城鹽湖高新技術基地等。
第二,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地方對接的發展模式。與地方政府牽頭進行整體對接,而非與企業的單一化合作。如山西舉辦的七場各種交流對接活動,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地方與企業的項目合作,為企業增加了利潤,同時也為地方提供了經濟轉型發展需要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獲得了雙贏的局面。
第三,校地共建、一園多校的大學科技園。與其他省份相比,目前山西省的大學科技園范圍還比較小,未能充分發揮其技術帶動優勢,期待下一步進行加強。
對于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健全的人才管理機制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才引進、保護機制。建立豐富的人才引進渠道,為科技創新人才制定一定時期內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及方向。同時為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提高薪資福利等,以保留優質創新人才。
第二,科學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制定符合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如發明專利、發表論文著作、獲得科技成果和國家級省級獎項等。
第三,合理的激勵機制。從物質、精神、經濟和科研扶持等方面來進行,比如工資級別晉升、職稱制度、解決住房和子女隨遷等問題,對優秀的青年科技創新人員加以重視。
第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科研投入力度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科研投入力度直接決定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水平,是人才長期發展持續性和穩定性的有力保障。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科研投入,人才的發展只會是無本之木,社會和國家也談不上進步[18]。近年來,山西省對于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也不斷增大,2018 年全省的R&D 經費投入為175.8 億元,比2017 年增加27.5 億元,增長幅度達18.6%,在經過2014 年和2015 年連續兩年的下降、2016 年持平、2017 年增長11.8%后,再創歷史新高[19]。
第五,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良好的科研環境有助于激發青年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只有在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環境氛圍下,科研人員才能潛心于科技創新。如組建科研創新團隊、加強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端正學術風氣;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倡導艱苦奮斗的科研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