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僑宏
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農歷三月的某一天,坐在酒吧里的小青年說他沒聽過尼采的圣歌,但當你問起他更喜歡民謠還是嘻哈時,他也許會掐掉手中的煙,用略帶﹁夾(xia)壯﹂的口音對你喊一聲﹁三鍋﹂。
這并非某種起源于廚房的民間打擊樂變種,而是因為在廣西——
沒有山歌,生活一定是沒有假期的。
戀愛還是吵架?不如唱歌
提起山歌,人們總會想到云貴高原上老司機那捉摸不定的離合器,如果說云南山歌說的是紅粉佳人與騎士浪子間的風流往事,那廣西山歌唱的就是老少皆宜的田間disco,男默女淚的地上有嘻哈。
每年的“壯族三月三”,廣西人民會迎來2天的法定節假日,用以回家唱歌。雷打不動的三月三山歌節時刻都在提醒著廣西人民,唱山歌是比上班上學更重要的頭等大事,就連平時在KTV沉默寡言的廣西同事,也成了全村的希望。
如同劉三姐對上了莫懷仁,山歌大戰一觸即發。
“天下怪事樣樣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山中老虎都見過,難道怕你這條狗?”在趕路基本靠走、對歌基本靠吼的年代,劉三姐絕對是山歌歌后和說唱女王一般的雙料存在。不同于其他山歌的兜兜轉轉,壯族山歌的魅力在于一針見血,打開天窗噴亮罵。
“見你打魚受奔波,常年四季打赤腳,不如嫁到莫家去,穿金戴銀住樓閣。”對于秀才的調戲,劉三姐直接化身女權先鋒,罵之以情,懟之以理:“你愛莫家錢財多,穿金戴銀住樓閣,何不勸你親妹子,嫁到莫家做小婆。”言下之意,“既然這么好,干嘛不讓你妹去?”
除了歌詞狠花樣多,壯族山歌也有著柔情似水的一面,其愛情主題的取材范圍之廣,連影響了90后一代的青春傷痛文學也得直呼內行。“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妹你有心把哥嫁,哥就上前把手牽”“妹是高山松柏樹,哥是纏藤繞樹根”。看似“土味”的山歌,展現出壯鄉兒女不吐不快的真性情。
對此,廣西藝術學院在讀大三生歌王阿寶說:“其實談戀愛是蠻常見,但是吵架也要吵,有時候談累了覺得有點枯燥,就用歌來我又懟你又懟我。”
“柳州劉三姐”武宣婆就有名句:“我歌哪有你歌多,你有十萬八千籮”“我歌哪有你歌多,記得那年發大水,歌聲塞斷九條河。”
近年來,廣西山歌緊跟時代步伐,甚至擔負起了普法教育、疫情防控等宣傳領域的重要任務:
“有傘才能遮得日,有布才能縫得衣,外出打工入城市,勞動合同要學習。”“燈泡靠電才發光,雨露淋花花才香,家里通風衛生好,避野動物身健康。”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廣西山歌唱不出的。
山歌源于春江水?
2018年四月,李健在百色靖西推出改編新作《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時間從廣西紅遍大江南北。在寒流突至的時節,從歌名來看,“春江”二字至少能給人帶來超過兩條秋褲的暖意。那么壯族山歌是從“春江”發源而來的嗎?
早在南朝梁代就曾有記載,在如今的廣西賓陽一帶“鄉落唱和成風”,清代《嶺表紀蠻》中的“三五月明歌四起,不消魂處也消魂”,說的也是壯族歌會的盛大場面。按照壯學宗師黃現璠所言:“壯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唱山歌的民族,可說壯族山歌是壯族文明的源點和重要傳播手段之一。”
簡單來說,是個壯族人可能都會唱山歌。
“可能是當我在娘胎里面就已經接觸山歌了。”歌王阿寶說。與阿寶師出同門的宜州籍廣西歌王韋知寶,跟山歌結緣也是從小開始。“那時候我記得好像是7歲,然后隔壁家有爺爺奶奶唱,我們那邊是唱壯歌的,然后有一首歌非常吸引我,我就用漢語來翻譯一下,‘麻拐叫連連,想討老婆沒有錢,拿張板凳陪媽坐,哄得一年算一年。”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 “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真正意義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
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歌圩。
誰說唱山歌一定要有山頭?
正如網上沖浪不一定要有浪,如今唱山歌也不一定要有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不少斗歌大會的陣地都轉移到了線上平臺,人在家中坐,歌從微信群里來。生活瑣事,外出見聞,萬物皆可山歌,網絡噴子與一眾鍵盤俠在博大精深的山歌文化面前,都悄悄加入山歌群聊。除了在群里聆聽高手對決之外,還會求知若渴地從《現代山歌三萬首》上汲取新鮮血液,不斷充實著自己的歌庫。
阿寶說:“以前人家都說唱山歌都是在樹木下面唱,現在我們可以走上舞臺,用山歌的形式來宣傳,也加入了改編民歌,加入了流行的元素,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去接受。”
阿寶現在在南寧江南區的一間音樂工作室錄制山歌,將山歌搬入電子錄音棚,搬入年輕人的世界,是他對壯族山歌的期待。“我們一個是沒有形式的限制,唱歌不指定在哪個地方唱,重要的是唱出想表達的情感;也沒有限制誰不能唱歌,劉三姐也可以,莫老爺也可以,阿牛哥也可以。”
或許,只有理解廣西山歌存在的真正意義,才能讀懂我們腳下的土地,正如歌里唱的那樣:“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
Tips
從情感上來分類,壯族古代民間歌謠包括訴苦歌、情歌、生產勞動歌、歷史時政歌等;從日常生活上來看,主要有春牛歌、攔路歌、竄寨歌、酒歌等。
壯族歌圩,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傳統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民政府自1985 年起,在縣城舉辦壯族“三月三”歌節,每年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