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1年3月初,“兩會”相繼在北京勝利召開,3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擘畫了中國面向未來的行動藍圖,展開雄渾壯美的畫卷,“科技之光”熠熠生輝,蓄勢待發。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現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
提高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十四五”規劃提出,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
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全方位為科研人員松綁,拓展科研管理“綠色通道”。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
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約化建設自然科技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和科學大數據中心。加強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制造。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新藍圖振奮人心,新征程前景壯闊。我們要深入領會、貫徹落實“兩會”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