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蘇佳琳



摘 ?要:文章在分析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基礎上,構建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基于2015—2019年面板數據對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廣西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在西部五省中處于較低水平;廣西高技術創新產出實力略低于創新投入實力,創新技術吸收實力仍相對較弱;廣西高技術四大行業創新能力存在差異,即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產業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效果最好,醫藥制造業和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創新投入高,創新產出評分偏低,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產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產業創新吸收能力很弱。基于以上結論,文章從加大創新資源投入、推動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3.05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uangxi High-tech Industry
Wu Fan ?Su Jiali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Guangxi,Nanning,530004)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Guangxi,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and uses entropy method and panel data from 2015 to 2019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Guangxi.The research shows that:Guangxis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is at a low level in the five western provinces;The output strength of hi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Guangxi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innovation input,and the absorption strength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four major high-tech industries in Guangxi,the input and outpu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re the best,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have high innovation input and low innovation output score,medical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computer and offic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nova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is weak.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resources,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一、引言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行業中對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投入強度相對較高的制造業行業,包括醫藥制造業等六大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對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科技創新無疑是各地區推進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重要助推力,這對各地區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在眾多產業中,高技術產業作為地方經濟增長的助推器,相比于其他傳統產業,在提高生產率、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更具優勢。高技術產業不僅是制造業的重要部分,也是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如今邁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也將邁入新的階段,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術產業是能幫助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積極構建高技術產業發展競爭體系,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廣西”)地處西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西南出海口和與東盟國家交流的窗口。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的主要省份之一,廣西的經濟發展備受關注。根據2021年廣西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0年,廣西GDP生產總值達到了22156.69億元,同比增長了4%,排名位居西部省份前列,自治區內的三大產業結構產值不斷優化,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明顯上升。這得益于近些年廣西抓住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例如,2019年,廣西提出了“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發展”的口號,逐漸完成了“東向大灣區,南向東盟”的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加上對“14+4”千億元產業集群的大力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廣西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廣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47%。2019年,廣西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7.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6.5%和27.4%,高于全國平均增速。高技術制造業是廣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科學評價廣西高技術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探討廣西產業創新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加快廣西產業創新驅動解決方案等都對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一)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1.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增強
科技資源的充分投入是開展產業創新活動的基本保障。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的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高技術企業R&D內部經費增加。從高技術產業R&D經費投入情況來看,廣西全自治區R&D經費內部支出近年來一直呈增長趨勢。2018年,廣西高技術制造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達60843萬元,比2013年增加45.4%,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支出比重的53.4%,占全自治區企業R&D資金投入的47.5%,占全社會R&D投入的41.6%。2019年,廣西高技術制造業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經費達86899萬元,超過2013年的11倍。
(2)研發機構覆蓋率逐步擴大。在廣西的365個高技術企業中有100家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25%。從具體行業來看,醫藥制造業、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和計算機辦公設備制造業的企業數、R&D人員數量均逐年增加。據《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百千萬排行榜(2019)》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前100強中,廣西與河南、河北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占據了2%,在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前1000強中,甘肅、吉林和新疆入圍的企業占比分別僅為0.2%、0.2%和0.1%,而廣西占比達到了0.7%。相較于其他西部省份,廣西的高技術企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高技術產業規模初步成形
近年來,廣西“14+4”千億元產業集群的建設,進一步帶動了廣西高技術制造業的發展,廣西高技術制造業逐漸形成一定規模,主要體現以下4點。
(1)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19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185家,占西部全部省份比重的12%;2015—2019年,高技術產業企業數由313個增加到365個,5年的增長率超過16%。
(2)高技術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不斷增加。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由14.35萬人增加到18.40萬人,遙遙領先于甘肅、青海、內蒙古等西部省份。
(3)高技術制造業產值不斷增加。2019年,廣西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1536億元,同比增長6.74%,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為857億元,在高技術制造業中發展較快。
(4)工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年底,廣西共建成了114個工業園區,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園區有4個,超500億元的有8個,超100億元的有36個,全自治區工業園投資總額達到了1774.1億元,北部灣工業臨海基地以及西江經濟帶的建設也進一步助推了自治區內高技術產業發展格局的形成。
(二)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從整體看,廣西以產業為需求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企業的創新意識不夠。2019年,廣西沒有企業入選《互聯網周刊》與eNet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9年民營100強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排行榜》。根據《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廣西的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與產出、高技術產業化程度、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排名等各項指標在國內長期倒數。廣西基礎研究水平較弱,產業科技創新投入動力也不足。廣西高技術制造業整體創新能力與四川、重慶、云南等存在一定的差距。2019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R&D經費投入為104.47億元,占比不足全國的0.7%,高技術企業的R&D項目數、R&D人員全時當量以及R&D經費投入等指標也低于重慶、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區省份。
2.高技術產業發展速度較慢
當前,廣西仍處于工業化初期。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廣西第二產業產值占全自治區GDP總值比例同比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治區內高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高技術制造企業規模相對較小。2019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6185家,高技術產業企業有365家,不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6%,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不足2%,而且所有高技術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為100個,低于云南、貴州等省份。
(2)高技術制造企業效益相對較低。從5個西部省(市)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來看,2019年,廣西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高技術制造業營業收入以及利潤總額占西部省(市)比重均低于2013年,而重慶、貴州等地區的高技術企業數、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占西部省(市)總比重均不斷上升,高技術制造業對廣西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仍不夠明顯。
3.人才隊伍總量不足
人才對地方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起關鍵作用。目前,廣西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總量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人才總量不足,規模小,高層次創新人才匱乏。截至2020年年初,全國人才總量為18025萬人,廣西人才總量為355萬人,廣西人才總量僅約占全國的2%,其中高技能人才為38萬人,不足全國的1/10。2015—2019年這5年間,廣西高技術產業R&D從業人員數量僅占全自治區制造業從業人員的1%,并無明顯增長趨勢。2018年,廣西第一批認定的355名高層次人才當中,僅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全自治區高端人才仍相對緊缺。除此之外,2019年,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全自治區從業人員的0.84%,比例過低,人才總量對全自治區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支撐力度不夠。
(2)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匹配度不高。廣西的高技術制造業涵蓋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產業。2019年,廣西共有78所高校,開設汽車專業、電子信息專業的本科院校分別有10所和19所,工學類本科畢業人數28936人,僅占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0.6%。廣西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制造業的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協調,人才與產業等級位差較高,就業市場出現了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1]。因此,廣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廣西產業發展方向的匹配度還有待提高。
4.高技術產業結構有待優化
近幾年,廣西的工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輕、重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高技術產業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
(1)廣西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比偏低。2018年,汽車制造、機械制造、冶金、制糖、電子信息等七大重點產業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0%,比2013年的占比低11.7%。
(2)高技術產業的增速緩慢,落后于廣東、貴州、重慶等地,高技術產業總產值、企業數、從業人員數量以及營業收入都長期處于全國后列,與重慶、江西等地區仍有較大差距。
(3)產業布局重疊率過高。廣西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布局中,傳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布局重疊率高達80%,這不利于區域間產業的協同發展。雖然廣西高技術產業中的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集群效應,但是汽車制造、電力裝備等產業行業還未成形,技術水平也未達到高技術行業的標準,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制造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產業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廣西高技術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影響一個地區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人才隊伍結構等因素都會對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可知,創新是對新成果、新技術以及新市場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因此,如何將創新這一變量與產業發展聯系起來成了此后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例如,察志敏等運用綜合評價方法對我國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并指出,當前我國在創新環境、創新投入以及創新人才技能等方面還有待提升[2];李道芳等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分為科技投入能力和科技產出能力,并構建了產業發展現狀評價指標體系[3];郭南蕓從產業規模、科技創新能力、經濟績效與市場環境這四大生產要素著手(科技創新能力包含科技創新投入能力和科技創新產出能力),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的成長能力進行了客觀評價與比較分析[4];閆麗平等基于創新驅動理論內涵和高技術產業特征,確定了高技術產業生產經營、區域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高技術企業R&D活動三類評價指標[5];王玉梅等通過構建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支撐、創新共享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以及30個三級指標,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6]。
科技創新能力評價主要是對科技投入能力和科技產出能力等要素進行評價。筆者為更進一步了解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現狀,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科學性、綜合性等評價原則,最后確定了3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以及17個三級指標來反映廣西高技術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情況,并構建了廣西產業科技創新評級指標體系(見表3)。其中,一級指標為創新投入實力、創新產出實力以及創新技術吸收實力,二級指標為創新資本實力、創新人力資本實力、科技成果、技術獲取以及技術改造。
(二)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實證研究
1.數據來源
客觀、準確的統計數據是科學評價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筆者選取了2015—2019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統計年鑒》等宏觀面板數據,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部分相對數指標,最終得到2015—2019年間與評價指標相關的數據。
2.數據分析
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屬于多指標綜合評價,目前有多種指標評價體系方法可以選擇,如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層次分析方法(AHP)等,但是這些方法對指標權重的設置都會被一些主觀因素影響。因此,筆者采用熵值法對各評價指標進行賦權,借助熵值法計算指標的權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計算者因主觀因素產生的誤差。熵值法假設評價對象為m個,評估指標為n個,形成原始矩陣(Vij)mxn。各指標的量綱不同,會對數據造成不同影響。為了減少這種影響,增強數據結果的可信度,筆者采用熵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熵值法中將數據進行標準化有兩種方式,而筆者所有指標都屬于正向指標,因此采用正向指標標準化公式,公式如下:
標準化處理后,進行下一步熵值計算。通過熵值法得到各個指標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小,信息的無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指標的權重就越大。在以下公式中,m為樣本數,n為指標數。
計算第i年份第j項指標值的比重:
計算指標的信息熵ej:
,其中 ? ? ? ? ? ? ? ? ? ? ? (3)
計算指標權重Wi:
,其中 ? ? ? ? ? ? ? ? ? ? ? ? ? ? ? ? (4)
在公式中, Xij表示的是第i個年份第j項評價指標的數值,max{Xj}和mix{Xj}分別指的是所有年份中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據公式(2)(3)(4),筆者分別計算出了17個三級指標的權重。
(三)廣西高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結果
根據以上所得到各指標的賦權,筆者計算出了廣西2015—2019年高技術產業科研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分情況(見表4)。這5年中,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分2016年最高,2015年最低。
從創新投入實力來看,2016年廣西高技術產業投入分數相對較高,在2017年和2018年分數則略微回落,這可能是由于2016年廣西高技術產業R&D內部經費投入(85032萬元)相對較高,R&D人員全時當量(2387人)和R&D人員數量(3584人)最多,而2017年和2018年高技術產業R&D內部經費投入、R&D人員全時當量、R&D人員數量以及技術吸收實力等均有所下降,導致其最終評分下降。
從創新產出實力來看,2015—2019年,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產出實力評分呈逐年上升趨勢,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產出實力在不斷增強,這可能與廣西積極推進“14+4”千億元產業發展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壯大有關。2019年,廣西高技術制造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分別為875件和1355件,均比2014年增長了約5倍,新產品銷售收入也比之前有所增長。雖然高技術產業科技產出實力評分呈增長趨勢,但廣西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產出實力評分仍低于科技創新投入實力評分,因此,廣西仍需進一步加大制造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增加產業科技創新的產出。
從創新技術吸收實力來看,2016年廣西創新技術吸收實力的評分最高,但2017年和2018年綜合評分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這兩年廣西整體的創新技術吸收經費減少,2016—2018年廣西引進技術與經費支出由1073萬元減少到41萬元,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由219萬元減少到127萬元,購買境內技術經費支出由572萬元減少到11萬元,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由10386萬元減少到3884萬元。這說明廣西近年來在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對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大,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資金的不足,進一步制約了廣西高技術制造業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筆者對2015—2019年我國西部的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和重慶的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橫向比較。由計算結果可知:1.西部五省(市)中,四川和重慶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分較高,并逐年上升,其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在西部地區它們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處于領先地位;2.貴州和云南相對比較穩定,產業科技創新水平逐年上升;3.廣西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先增后減,是西部五省(市)中最弱的。其中,2016年,廣西綜合評分曾是五省(市)中最高的,但之后三年便低于其他四個省(市)的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分,廣西的高技術制造產業創新能力發展任重道遠。
(四)廣西四大高技術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分析
筆者根據廣西的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選取高技術產業六大產業中醫藥制造業、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這四大高技術制造業進行具體的行業分析,對這四大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開展進一步實證研究。筆者將各產業標準化后的數據,分別乘以已確定的指標權重,對2019年這四大高技術行業的科技產業創新能力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5。
從綜合評分看,四個高技術產業中,醫藥制造業綜合評分最高,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的評分排第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排第三,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綜合評分最低。
從創新投入實力來看,這四個高技術制造產業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評分排名第一,其次是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創新投入非常低。
從創新產出實力來看,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評分仍是最高,但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產出實力評分低于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和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從創新技術吸收實力來看,評分最高的是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和儀器儀表制造業的評分較低,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技術吸收實力評分為0,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的創新技術吸收實力評分相對較高。由此可見,廣西的電子信息產業對自治區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圖2所示,從2015—2019年四大高技術行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分趨勢來看,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分逐年上升,醫藥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分雖在2017年較上年有所下降,但在2018年和2019年又出現了上升趨勢,發展態勢良好。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綜合評分波動較大,2018年的評分最高,2019年評分卻最低,這可能與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2019年R&D經費投入和R&D人員數量減少有關。
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整體表現最好,這和廣西近些年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有關。廣西依托南寧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園、北海電子產業園等高技術產業園區,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在2020年達5000億元,廣西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四、提升廣西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對策建議
(一)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強化各科技創新要素的支撐力度
創新能力弱不僅是廣西制造業發展最大的軟肋,也是廣西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當前,廣西的高技術制造業科技創新綜合評分落后于四川、重慶、云南等省(市),廣西必須加大對創新資源的投入,強化各科技創新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
首先,高技術企業內部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是推進高技術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前提,充足的創新資源是產業科技創新的動力支撐。政府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大高技術制造業R&D經費的投入,增加高技術產業R&D經費占全區R&D經費的比重,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例如,把企業科技創新資金單獨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給予做出創新突破的企業相應的獎勵,對廣西重點發展的高技術行業和企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另一方面,相關單位要提升自身的創新技術吸收能力,在保證加大高技術產業技術引進經費和改造經費投入的同時,還要落實技術消化吸收的相關工作,實現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結合。
(二)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加強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地方人才最重要的集聚地,它們相比于企業擁有更完善的科研設施和更好的科研環境。因此,當地政府應鼓勵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與高技術企業加強合作。政府要積極引導高技術產業對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引導高技術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實驗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積極研發高科技成果。高技術企業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技術創新工作方面的結合,以聯合研發和技術交流為紐帶,培育和提高高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引進、培育與高技術產業的匹配度
人才是提升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當前,廣西人才總量不足,高技能人才數量較少。2019年,高技術研發人員僅占廣西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3%。因此,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質、高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壯大高技術制造業人才隊伍是增強廣西高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的當務之急。要使系列人才政策形成合力,首先要堅持和推進“八桂學者”“高校百人”“人才小高地”等廣西系列人才工程,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完善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激勵機制。通過完善相關人才激勵機制等方式來加大高技術制造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從而為高技術制造業科技能力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政府應加快推進產業與本地高校教育的融合工作,鼓勵高校和企業聯合培育人才,在創新能力較強的高技術企業設立博士后培養基地,針對不同種類和不同級別的企業人才提供分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育方式,滿足不同人才的培養需求。
(四)完善產業規劃布局,打造重點高技術產業鏈條
高技術制造業基本覆蓋了廣西的“14+4”千億元產業,但“14+4”產業布局重疊率過高,不利于區域間的創新協同發展。因此,廣西要找好高技術制造業的對接標桿,主動瞄準主導產業與民營100強科技創新綜合實力企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批高技術產業企業,打造廣西自身的高技術制造業產業鏈。例如,以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機械制造等重點制造業為主攻方向,依托南寧、桂林等地的創新優勢,發揮北海、柳州、貴港等地的制造業優勢,再憑借南寧、崇左、欽州等地自貿試驗區平臺,力爭構建區內完整的高技術產業鏈條,爭強對產業創新的控制力;積極開拓醫藥制造、電子通信及裝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等高技術行業的研發與應用。當地政府部門應做好產業謀劃與布局,實現高技術產業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凡,蘇佳琳.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廣西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性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0(07):74-79.
[2] 察志敏,杜希雙,關曉靜.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及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4(03):12-16.
[3] 李道芳,陳琳,趙恒志.產業發展現狀評價的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07(09):70-72.
[4] 郭南蕓.高技術產業成長能力評價體系及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8(01):19-23.
[5] 閆麗平,谷立霞,陳曄.創新驅動戰略下高技術產業發展能力評價[J].企業經濟,2016(06):54-58.
[6] 王玉梅,孫珊,楊皎平,等.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月刊,2020(0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