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宇 孫天垚 許玥姮
摘 ?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引領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科學指導方針。文化產業的使命擔當是理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基礎。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發展路徑設計上,應以創新理念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協調理念完善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以綠色理念規范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以開放理念活躍文化貿易進出口,以共享理念釋放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
關鍵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3.01
A Path Researc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Liu Guangyu1,2,3 ?Sun Tianyao1,2 ? Xu Yueheng1,3
(1.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100044;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Beijing,100044;3.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Consulting Center,Beijing,100044)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econom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request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provides a scientific guida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the logical foundation to understand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ust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oncepts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green,open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Specifically, innovative concept aims to strength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industries,coordinated concept points to improving the spacial layout of cultural industries,green concept targets developing mode regul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open concept focuses on stimulat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cultural industries,and inclusive concept calls for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Keywords:Cultural industries;High-quality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concepts;Path research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1]。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大創新,新發展理念的聚合成就高質量發展[3]。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終將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依據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圍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應夯實基本的邏輯基礎,這一邏輯基礎至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基于頂層設計的寄望;二是基于學界研究的鋪墊。
(一)基于頂層設計寄望的分析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在這一階段面臨的挑戰與高速增長階段的不同,亟須調整產業的發展方式,優化供給側結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符合國家長期戰略發展目標的選擇。將“高質量”作為一個核心概念置于重大政策意涵表達之中,是對經濟學的一個挑戰[4]。同時,就經濟角度而言,《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中指出,文化產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經濟特征。文化產業實際上已經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達國家重要的支柱性產業[5]。因此,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針對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文化市場主體、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提出具體要求:“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同時,總書記強調了國家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6]。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論斷,其作為科學指導方針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導向[7]。
(二)基于學界研究鋪墊的分析
除了上述基于頂層設計的邏輯分析,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法還與學界中部分既有研究產生了共鳴。雖然一直鮮有學者專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邏輯上的界定,但其周邊研究依然可為此奠定學理基礎。例如,范周、祁吟墨認為,在我國經濟已經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時,文化產業也亟須實現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變[8]。劉宇、周建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級狀態和最優狀態[9]。張學勤提出,產業政策、投資機制、版權保護和人才聚合等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10]。賀達、任文龍分析了產業政策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作用路徑[11]。鄭自立認為,文化科技融合是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12]。顯然,上述研究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向基本一致,但其尚未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法進行明確的闡釋。筆者擬從文化產業使命擔當的角度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闡釋,夯實相關研究的邏輯學語詞基礎。
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新發展理念的對接
“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13]人民日報評論員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新發展理念的角度作出了權威概括: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14]。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關于新發展理念的相關論述中提到的“創新是第一動力,協調是內生特點、綠色是普遍形態、開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這一論述在學界被廣泛采納。由此為發端,沿著頂層設計的思路,可以梳理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鏈條,并探究出新發展理念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引路徑。
(一)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產業的使命擔當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指向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5]。以高質量發展取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進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發展指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賴于文化產業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所以,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產業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個語詞得以在邏輯上確立。
(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系于新發展理念
高質量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標[16]。新發展理念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具體落實表現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其特征與實現路徑也都植根于新發展理念。
對此,部分學者已經在5大發展理念下進行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并提出創新理念應用于提升原創力,協同理念應用于平衡區域發展,綠色理念應用于調整產業結構,開放理念應用于對外交流及貿易,共享理念應用于扶貧攻堅[17]。部分學者從4個方面歸納了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1.更強的增長動力與創新能力;2.更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3.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服務;4.更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效益[18]。以上述研究為基礎,筆者擬完成新發展理念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對接,并進一步論證二者之間的關系。
無論就滿足人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意義而言,還是就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而言,文化產業都具有高質量發展的天然品質和政策期待,擔當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使命,這應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的邏輯基礎。基于新發展理念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應以創新理念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協調理念完善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以綠色理念規范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以開放理念活躍文化貿易進出口、以共享理念釋放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
三、以創新理念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9],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理念居于首位。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2],這體現了黨和國家把創新貫穿于一切工作中,并形成鼓勵文化創新的社會氛圍。具體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有賴于從以下3個方面貫徹落實創新理念。
(一)以制度創新提供保障和激勵
2015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增強緊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強創新能力上,著力破除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規,創造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動的體制環境。”[20]文化產業兼具意識形態屬性和經濟屬性于一身,是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的矛盾凸顯領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既要追求經濟效益,又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因此,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制度換擋的要求尤其復雜,既需要相關單位加大對以往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等積重已久的問題,又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重新布局文化資源、資金資源、人才資源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源,充分調動文化從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提供保障,激發文化供給側的潛能。
(二)以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力
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科技力量是關鍵,科技創新見證了文化產業演變發展的歷史軌跡[21]。近年來,在ABCD(Artificial Intelligence、Block Chain、Cloud Computing、Data & Data Analytics)技術的催化下,數字文化產業、數字創意產業、數字內容產業、泛娛樂、新文娛等文化新業態層出不窮。這些都是對文化產業新的演繹與延伸,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邊界,構建了新的文化消費生態[22]。由此可見,新型文化業態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內核動力[23]。
(三)以文化創新明確發展方向
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6]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創新發展。然而,近年來,某些地方或部分文化產業的細分領域追求產業規模擴張,缺乏精品意識,制作了一些原創水平不高、同質化嚴重的文化產品。例如,情節雷同、缺乏創新的“抗日神劇”“宮廷戲”,直接從國外購買版權甚至照搬的相親類、真人秀類電視節目,內容低俗、格調低下的手機直播和短視頻內容,庸俗、媚俗的各類舞臺表演等。由此可見,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比以往更加注重融入文化創新理念,提升文化產品供需兩端的文化素養,提升文化產品本身的人文價值。
四、以協調理念完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
“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24]協調理念著重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與結構性矛盾。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痼疾是由參差不齊的區域發展水平和較大的城鄉差異導致的,目前的發展狀況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引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協調發展理念[25]。
(一)正視文化產業的地區差異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經濟發展程度和文化資源的綜合影響。從經濟發展程度看,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已形成東部率先、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開發的梯度板塊格局。從文化資源上看,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分布差異也較為明顯。這導致了我國文化產業較為突出的“極化現象”: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基礎雄厚、勢頭良好,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文化產業則因為經濟發展放緩而面臨一定困難。全國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要素市場。此外,城鄉差異也影響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差異導致居民對文化的需求差異較大。
(二)調整和完善區域政策體系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然而,上述地區的一些文化產業相關規劃與政策法規仍然缺乏統籌協調,難以形成合力。以協調理念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應由中央層面統籌引導各區域,配合各自宏觀發展戰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以即將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為契機,為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提供合理的頂層設計,從制度環境層面打破阻礙文化產業要素流動的壁壘,促進文化產業相關資源的配置優化,加速形成全國統一、便捷高效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流通體系,進一步激發全國文化市場活力。
(三)以比較優勢促進錯位發展
以協調理念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府除了要正視地區發展差異、調整和完善區域政策體系,還應注重城鄉差異,尤其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貧困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產品供給。目前,我國鄉村的文化產業發展程度較低,各地應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合理開發鄉村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正視城市和鄉村文化產業錯位發展的局面,并順勢將文化產業轉化成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文化扶貧的標準化、有效化、現代化,補齊鄉村文化短板,逐步消除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差距,共同實現“文化小康”。
五、以綠色理念規范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的終極指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4]。綠色發展模式強調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發展文化產業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26]。2017年5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該文件強調: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7]。然而,產業發展常常遇到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相沖突的情況,我國文化產業目前也處于這一階段[28]。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入手,進一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一)著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
相對于傳統產業,文化產業的本質是以精神生產和心理消費,是以文化為核心內容而進行的創作、生產、傳播、展示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無論從供給側的生產方式觀察,還是從需求側的消費方式考量,這些活動都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資源可循環重復使用等綠色特征為常態,對物質資源和自然生態的影響都遠小于其他產業。2016年4月11日,國家林業局印發了《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該文件提出:推進生態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強化生態意識、培育文明理念,形成企業生態文化的內在自覺,走上綠色發展之路[29]。從現有基礎看,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生態旅游、休閑養生等生態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就業空間和普惠民生的新興產業[30]。以寧夏沙坡頭、阿拉善英雄會、錢塘江觀潮為代表的沙漠、草原、海洋等生態文化特色產業方興未艾。一批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專類生態園(植物園、樹木園、茶園、竹園、銀杏園、牡丹園等)、海島等為載體的生態文化產品和產業品牌正在形成。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把生態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并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大力倡導綠色文化消費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石[31]。綠色生活方式離不開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購買和消費活動,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行為[32]。文化消費具有很強的綠色消費屬性。但是,承載文化消費的部分物質載體也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例如,大型文化活動和文化場所為營造氛圍使用的一次性布展材料、焰火表演,粉絲文化消費中的“應援棒”“應援服”等。此外,一些店鋪空置率居高不下的文化街、少有人問津的度假休閑區也都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這都與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方面,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落實對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的科學布局,對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33]。
六、以開放理念活躍文化貿易進出口
開放是激發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創造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34]。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強調,要持續推進服務業開放,深化農業、采礦業、制造業開放,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進程[35]。文化產品的出口既創造經濟價值,還能輸出價值觀念,其可以成為體現意識形態的載體和傳播工具[36]。因此,貫徹開放理念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硬實力”的比拼,也關乎國家間“軟實力”的較量。
(一)更加重視文化貿易進出口額的指標意義
文化貿易進出口額是衡量文化貿易進出口活躍程度的直觀指標,應進一步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監測指標。文化交流實踐表明,在全球化語境下,無論是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還是民間的文化往來,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輻射力方面,都不如文化貿易,“文化賣出去比送出去效果好”已成為普遍共識[37]。活躍的文化貿易是反映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維度。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137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8.3%。其中,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4%;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為346.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7.8%[38]。此外,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已達3964家。這些數據說明,我國文化貿易活躍度正逐步提高,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增長速度和結構的發展趨勢有望持續向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果可期。從結構上看,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產業鏈的升級仍然受到文化貿易逆差規模擴大趨勢的制約[39]。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加重視文化貿易進出口額相關統計指標的意義。
(二)協同發揮文化貿易進出口雙輪驅動效應
從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所處的開放背景看,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階段[24]。這種均衡反映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要求協同發揮文化貿易進出口雙輪驅動效應。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共同推動下,文化出口既能反映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深度與廣度,又可以在國際競爭中檢驗自身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這有利于促進國內文化產業提質增效,還能提升我國在全球文化版圖的地位,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氣派、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具有顯著作用。另一方面,文化進口體現著我國對外域文明優秀成果的吸納程度,利于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借鑒和吸收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總之,我國要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協同發揮文化貿易進出口雙輪驅動效應,在以出口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以進口包容外來先進文化,吸收異質文化的長處,把加快文化產業開放進程作為推進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七、以共享理念釋放文化產業的正外部性
在5大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理念體現為發展的人民性[40]。共享理念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4]。具體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貫徹落實共享理念就是要以“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根本導向,積極引導文化產業正外部性的釋放,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一)以“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根本導向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全體公民的精神文化素養;同時,關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保證人人享有文化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這就要求政府引導文化企業在履行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之外,更加自覺地踐行社會責任。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倫理基礎,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產生更多的社會效益。例如,一些文化企業的文化產品在市場上獲取超額利潤之后,可以低成本甚至無償授權公用,將文化產業成果轉化為文化事業資源,以免費開放、惠民演出等形式接入節日慶典、禮儀規范、民風民俗等公共文化領域。這既保障了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紅利,又能提升相關文化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要求各級政府轉變文化產業發展的唯GDP評價導向,重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社會效益與長期效益,為子孫后代創造和留存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二)積極引導文化產業正外部性的釋放
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近乎恒久、無限廣泛地被消費或利用,而使用價值不會大幅損耗,這就為文化產業釋放正外部性奠定了天然基礎。消費水平較高、支付能力較強的消費者可以為了時效性而代付溢價,消費水平較低、支付能力較弱的消費者則可以稍后以較低的代價甚至零支出獲取同等的使用價值。例如,電影院線上映的一些大片,熱映一段時間之后可以轉到電視媒體放映,為更廣范圍的受眾免費共享。許多定價昂貴的出版物在一次消費之后,可以通過打折甚至捐贈等方式流通到低消費水平群體。這就要求政府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深入貫徹共享理念,積極引導其正外部性的釋放,促成文化成果的全民共享。
首先,政府可以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和基于“互聯網+”的文化云平臺等高新技術手段,整合最豐富的文化資源,覆蓋最廣泛的用戶文化需求,引導文化產業釋放的高質量文化供給為廣大群眾提供精準高效的文化服務。其次,政府可通過項目撬動、社會運作、企業贊助、能人助辦、PPP等方式,多渠道、多模式、多樣式地提升高質量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共享水平。最后,政府應全方位做好文化共享制度建設,從隊伍建設、財政資金、基礎設施、市場培育等方面為文化共享的制度化、規范化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度與獲得感。
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由此可見,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41]。政府應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11-04(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9).
[3] 田秋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1-8.
[4]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04):5-18.
[5] 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EB/OL].(2012-08-06)[2020-10-14].http://www.most.gov.cn/ztzl/gjwhkjcxgc/whkjgcgy/201208/t20120806_96067.htm.
[6]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1).
[7] 趙學琳.改革開放40年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發展階段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16(06):71-75.
[8] 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創新:助推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J].出版廣角,2019(09):6-10.
[9] 劉宇,周建新.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出版廣角,2019(10):9-12.
[10] 張學勤.“文化+”,融合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J].出版廣角,2019(09):21-24.
[11] 賀達,任文龍.產業政策對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9(01):19-27.
[12] 鄭自立.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與策略[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02):53-59.
[13] 楊偉民.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推動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8(02):13-17.
[14] 人民日報評論員.大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17-12-23(1).
[15] 習近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EB/OL].(2017-10-18)[2021-1-7].http://m.people.cn/n4/2017/1018/c204500-9999520.html.
[16] 呂守軍,代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蘊及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19(03):16-22,2.
[17] 鄭自立.五大理念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J].開放導報,2016(04):65-67.
[18] 鄭自立. 文化科技融合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與策略[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02):53-59.
[19] 習近平談創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3-01(9).
[20] 真抓實干主動作為形成合力 確保中央重大經濟決策落地見效[N].人民日報,2015-02-11(1).
[21] 解學芳.論科技創新主導的文化產業演化規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60-67.
[22] 李文軍,李巧明.改革開放40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歷程及其取向[J].改革,2018(12):54-64.
[23] 王志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J].求是,2012(02):54-56.
[24] 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J].求是,2019(10):4-16.
[25] 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發揮優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N].人民日報,2019-08-27(1).
[26] 車樹林,顧江,郭新茹.文化產業對區域綠色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2):38-46.
[27]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7-05-08(10).
[28] 李紅忠.淺談文化產業的綠色發展之路[J].藝術科技,2016,29(08):142.
[29] 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4-11)[2020-12-10].http://www.forestry.gov.cn/main/4508/20160411/861428.html.
[30] 中國生態文化發展綱要(2016—2020年)[EB/OL].(2016-04-11)[2020-12-10].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861102.html.
[31] 溫宗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N].人民日報,2018-07-29(8).
[32] 勞可夫.消費者創新性對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3(04):106-113,132.
[33] 抓住機遇立足優勢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N].人民日報,2015-05-29(1).
[34] 沈壯海.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N].人民日報,2016-09-21(7).
[35] 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在何處?[EB/OL].(2018-11-05)[2020-12-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1-05/8668685.shtml.
[36] 葉雪.國家文化產業安全的法律思考——以文化產業對外開放為視角[J].出版科學,2015,23(02):21-25.
[37] 范玉剛.發展文化貿易的國際視野與戰略意識——以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發展為視角[J].學術探索,2017(08):1-10.
[38] 于帆.2018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實現快速增長[N].中國文化報,2019-03-17(1).
[39] 干春暉,王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回顧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8):3.
[40] 江曉軍,歐陽友權.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民性[J].出版廣角,2018(09):26-28.
[41] 韓保江.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N].中華工商時報,2019-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