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具體有多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說:“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就相當于一室一廳的房子,而空間站就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算是‘豪宅了。”
“5、4、3、2、1,點火!”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員一聲令下,烈焰轟鳴,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中國空間站一旦建成,意味著中國人在太空有了一個“家”。明年,我國還將發射“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完成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并再發射“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各兩艘,繼續為空間站送去乘組和物資,最終完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天宮”的建造。那么,中國空間站長啥樣?有何功能?
“豪宅”空間站: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空間站核心艙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施麗銘介紹,有別于國際空間站,也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不同,“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發射的首個空間站艙段。它就好比是大樹的樹干,其他的艙段都會安裝在它的接口上,如同大樹的根、枝、葉,不斷向外延伸。所以,“天和”核心艙有一個龐大的軀體和結實的身板。核心艙的體積非常大,長度比五層樓房還要高,直徑比火車和地鐵的車廂還要寬,體積比國際空間站的任何一個艙位都要大。航天員入駐后,活動空間非常大。此外,核心艙的重量相當于3輛大客車的空重重量,同樣也超過國際空間站的任何一個艙段。
這個“家”具體有多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說:“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就相當于一室一廳的房子,而空間站就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算是‘豪宅了。”
“豪宅”包括“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室和“夢天”實驗艙3個艙段,整體呈T字型。“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是未來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相當于家里的主臥。既然是 “豪宅”,主臥面積自然不能小。“天和”核心艙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約50立方米,未來加上兩個實驗艙,整體將達到110立方米。
除了大,“豪宅”的功能也很重要。“天和”核心艙密封艙配置有工作區、睡眠區、衛生區、就餐區、醫監醫保區和鍛煉區六個區域,航天員有獨立睡眠環境和專用衛生間,而且就餐區還配置了微波爐、冰箱、飲水機、折疊桌等家居。同時,“豪宅”還配置了健身房,有太空自行車、抗阻拉力器等,完全滿足航天員日常鍛煉的要求——遨游太空一點兒不耽誤成為健身達人。
“豪宅”生活:能“微信”聊天,還能追劇
身在“豪宅”,航天員如何休息與娛樂呢?
據了解,核心艙的智能顯示器上有一個“天地交互”按鍵。只要覆蓋衛星網絡,天地間就能實現信息交互,基本沒有延遲,就像平時微信聊天一樣。此外,只要核心艙在軌運行,智能顯示器的功能就相當于一臺電腦,航天員可以看電影、看短視頻、看資訊、暢聽網絡歌曲……“航天員在太空上網,跟在地面上上網沒有什么區別,航天員還可以隨時與地面通話。”張昊說。
那么,喝水的問題怎么解決?據了解,在核心艙有一套水循環處理系統。使用過的水由這個處理系統回收凈化后,水質能達到礦泉水水質標準。
中國空間站或成2024年后唯一在軌運營空間站
“天和”核心艙升空后,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將其與天宮空間站的建設、嫦娥探月工程月背軟著陸以及月球取樣返回聯系起來,稱它們為中國空間技術實現重大跨越的標志性事件。法新社的報道將中國空間站首個模塊的發射視為中國將人類永久送入太空雄心勃勃計劃的一個里程碑,贊嘆中國自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最近兩年,中國每年累計執行的軌道發射達數十次。對中國的航天發射活動,國際媒體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然而,近日實施的“天和”核心艙發射為什么還是引起了如此廣泛的關注呢?原因很簡單:“天和”核心艙的發射是中國空間站的奠基禮,以此為標志,一座由中國人獨立建造的、長期有人照料的重大航天基礎設施將在茫茫宇宙空間逐步建成并投入運營。建設并運營空間站與建設并運營全球導航系統一樣,都反映了航天科技能力和綜合國力,被看作是航天強國的標配。國際媒體密集報道本次發射,見證并記錄了中國航天科技奮進、躍升的歷史足跡。
據了解,建造空間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再到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目前,在地球軌道運行的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以及加拿大等國家聯合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長73米,寬109米,重400多噸,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空間站,也是最大的空間站。不過,該國際空間站目前已出現老化跡象。按計劃,國際空間站將于2024年退役。因此,不少專家認為,2024年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空間站將成為人類唯一在軌運營的空間站。專家預計,大約2022年,我國將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空間站預計運營10年以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歡迎全世界各國科學家參與到中國空間站的科學實驗項目中來。
(《瀟湘晨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