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雙勝小學 李 娜

自2017年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以來,我便開始接觸到“語文主題學習”,但當時對“語文主題學習”了解得并不深入。好在作為新教師,沒有被任何教學模式或教學風格所“拘束”,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在形成中,有的是熱情,有的是好奇,我便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開始了對“語文主題學習”的探索。
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與課標相吻合,旨在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由量變走向質變。“語文主題學習”叢書根據教材單元主題選文,將與教材單元主題相關、相近,甚至相反的文章編成一本書,非常便于學生去比較閱讀、擴展閱讀。
起初,我對“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使用還十分生疏,在實際教學中不能把教材與叢書科學整合,不僅沒有使課堂變得簡單、高效,還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拖沓冗長。于是我開始查閱“語文主題學習”的相關資料,了解其基本的課堂教學方法,觀摩大量的教學實錄,揣摩執教老師的環節安排。
從一開始的偶爾給學生“加料”,慢慢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我都會讓學生閱讀幾篇主題叢書中的文章,甚至延伸到整本書的閱讀。循序漸進,不僅激起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也使語文課變得簡單、活躍起來。有時,我以學生興趣作為課內延伸的閱讀“基點”,比如學習了《猴王出世》,就延伸到《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學生對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為,愛打抱不平的性格特點體會得更深刻。有時,以同一題材作為延伸“基點”,比如學習了《狼牙山五壯士》,延伸到《王二小》《豐碑》等文章的閱讀,學生更加感佩革命英雄的偉大犧牲精神;學習了詩歌《送孟浩然之廣陵》,延伸到《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其他送別詩,學生更能體會古體詩的美好意境和依依惜別之情。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視野開闊了,思考就深刻了。
尤其讓我和學生印象深刻的是,“走近魯迅”專題的學習。魯迅的文章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望而生畏的,但是,我的學生卻讀得津津有味,還掀起了一陣“魯迅熱”。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都是魯迅的或關于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對于這個單元的教學,我沒有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逐課去講解分析,而是給整個單元確定了一個主題——“走近魯迅先生”。首先,我讓學生在課下搜集魯迅先生的資料,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生活背景以及相關著作,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令我驚喜的是,有的學生在搜集時已經忍不住去閱讀魯迅的作品了。
本單元的文章有兩類,一類是魯迅筆下的人和事,一類是別人筆下的魯迅。這個單元的教學我設定四個課時,第一課時,整體熟悉課文,解決生字詞,沒什么難度。第二課時,我們學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兩篇文章,由于長期以來,學生已經習慣“主題學習”,顯然兩篇文章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胃口了,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打開了主題叢書,在叢書中他們讀到長大后的閏土,成年閏土和少年閏土的巨大反差,給了他們強烈的心靈震撼,也激起了他們很大的好奇心,他們迫切想認識認識《故鄉》中的其他人物,于是他們課后讀完了《故鄉》這篇并不算短的小說。不僅如此,他們還對《阿Q正傳》《祝福》等魯迅的其他小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第三課時,我們開始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這時學生理解起來容易得多了,他們通過讀魯迅的作品,在心里對魯迅已經有了“畫像”,所以理解起別人筆下的魯迅很容易產生共鳴。除此之外,學生還讀了其他作家寫魯迅先生的文章,如蕭紅的《海外的悲悼》 、郁達夫的《懷念魯迅》、藤野先生的《謹記周樹人君》……學生通過多雙眼睛認識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更加立體、更加豐滿起來。第四課時,我設定為“聊書”。課前,我告訴學生,我會坐下來與學生一起聊聊魯迅先生的作品,學生高興得像過節一樣。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認識了愚昧可笑又質樸可憐的阿Q,認識了善良樸實的長媽媽,認識了勤勞頑強又不幸的祥林嫂,認識了酸腐麻木的孔乙己。整個單元,課本編排了四篇文章,可我帶領學生讀了二三十篇文章。這對于學生無異于是一場文學的盛宴,一次精神的狂歡,一次思想的分享。有一天,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竟然讀了這么多書,知道了這么多知識。”我內心一陣欣喜,默默耕耘,總會花開!
我對于“語文主題學習”的探索還比較淺顯,所以會繼續學習,相信經過長時間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品位、方法和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提升,這是真正的“奠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