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康杰,李建超,王芮文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2.西安市中醫醫院,西安 710016)
干眼癥(dry eye disease,DED)是最常見的眼表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0~45 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1]。近幾十年來,干眼癥不斷被重新定義,2017 年亞洲干眼協會給出最新定義:干眼癥是一種多因素疾病,以不穩定的淚膜為特征,可引起多種癥狀和視力損害,并可能伴有眼表損傷[2]。中國一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人群中有22%無明顯癥狀的干眼癥,9%干眼癥患者表現出多種癥狀,如異物感、干燥、瘙癢、畏光等[3]。時至今日,干眼癥雖不斷被重新定義,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的治療手段。在治療干眼癥的臨床實踐中,課題組發現迎香穴透刺鼻通穴治療干眼癥療效顯著,并且起效快,患者干澀癥狀等均不同程度改善。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干眼癥患者60例(120只眼)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觀察迎香穴透刺鼻通穴治療干眼癥的確切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干眼癥患者60例(120 只眼),隨機分為常規針刺組、人工淚液組和迎香針刺組各20例(40 只眼),常規針刺組患者年齡26~52 歲,平均年齡(39.55±7.08)歲,其中男12例(24 只眼),女8例(16 只眼)。人工淚液組患者年齡24~51 歲,平均(38.36±7.66)歲,其中男女各10例(20 只眼)。迎香針刺組患者年齡23~50 歲,平均年齡(37.5±8.06)歲,其中男11例(22 只眼),女9例(18 只眼)。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相關統計資料對比顯示,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患者符合干眼癥的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彭清華主編《中醫眼科學》)和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葛堅主編《眼科學》);2)患者年齡>18 歲,<70歲;3)患者近兩周內無其他藥物使用史;4)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眼部疾病;2)不能接受針刺治療者;3)合并精神疾患及嚴重器質性疾病;4)眼科手術不滿半年者。
1.4 研究方法 常規針刺組:囑患者采取仰臥位或坐位并放松心情,使用棉棒沾取乙醇進行穴位消毒,包括:攢竹、魚腰、太陽、絲竹空、承泣、四白、睛明、百會,針刺針采用華佗牌0.30 mm×40 mm 針,進針后以出現局部酸脹感為佳,采用平補平泄法(睛明穴不行針),留針15 min 后再次行針,繼續留針15 min后出針,共14 d。
人工淚液組:采用玻璃酸鈉滴眼液(3 g/L),1次1 滴,每日5 次,共14 d[4]。
迎香針刺組:常規針刺組基礎上增加迎香穴透刺鼻通穴(迎香穴進針,深及骨膜,沿鼻翼溝向鼻通穴透刺),其余操作方法同常規針刺組,每日1 次,共14 d。
1.5 觀察指標 1)記錄患者淚膜破裂時間(break-up time,BUT)、淚液分泌量(schirmer Ⅰtest,SIt)。2)炎性因子檢測:清晨于患者下眼瞼涂少量清涼油,刺激淚腺后毛細管收集淚液,人ELISA 試劑盒檢測患者淚液中TNF-α 和IL-1β 含量,具體過程根據試劑盒配套說明書進行操作[5]。
1.6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自覺癥狀消失、BUT >10 s、SIt >10 mm/5 min;2)有效:自覺癥狀改善、5 s <BUT <10 s、5 mm/5 min <SIt <10 mm/5 min;3)無效:自覺癥狀、BUT、SIt 均無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有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 ×100%。
1.7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對比用()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有效率對比行卡方檢驗,標準為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淚膜破裂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淚膜破裂時間比較(n =20) s
2.2 治療前后淚液分泌量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淚液分泌量比較(n =20)
2.3 隨訪有效率比較 見表3。

表3 隨訪有效率比較(n =20)
2.4 淚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4。
隨著現代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干眼癥發病率日益攀升,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有效治療干眼癥,減輕患者痛苦,成為急需解決的關鍵。現代醫學認為干眼癥的發生與炎癥、免疫、細胞凋亡及性激素水平變化等有關[7],治療方法有人工淚液、糖皮質激素、性激素、自體血清及手術治療等,可短期緩解癥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干眼癥。近年來,中醫外治法在治療干眼癥方面顯示獨特的優勢,針灸治療干眼癥已得到臨床療效認可。

表4 淚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ng/mL
有學者[8]統計分析干眼癥選穴規律,結果顯示最常用于治療干眼癥的穴位依次為攢竹、睛明、太陽、三陰交、絲竹空、合谷、風池、四白、太沖、足三里,且取穴以眼周穴位為主,這與本次臨床觀察選穴基本一致。一項針灸與西藥治療干眼癥療效對比Meta 分析顯示,針刺治療干眼癥在總有效率、改善臨床癥狀、淚膜破裂時間、淚液流量等方面較外用西藥(滴眼液)具有一定優勢(P<0.05)[9]。劉英偉對60例干眼癥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發現人工淚液聯合針刺治療較單純人工淚液治療在BUT、SIT、FL方面改善明顯(P<0.05),且人工淚液聯合針刺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干眼癥狀、提高視功能,獲得更高的有效率(P<0.05)[10]。朱丹對比針刺和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干眼癥,認為針刺治療可以促進淚腺分泌、增加淚膜穩定性,還可以減輕患者結膜充血,療效優于人工淚液治療(P<0.05)[11]。因此,針刺治療干眼癥不僅可以恢復患者眼表功能穩態,同時具有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視功能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課題組從事臨床工作二十余年,發現迎香穴透刺鼻通穴對于干眼癥的治療有獨特療效,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和隨訪階段,與常規針刺組和人工淚液組相比,迎香針刺組淚膜破裂時間和淚液分泌量均顯著延長或增加(P<0.05),隨訪有效率顯示常規針刺組和人工淚液組均顯著低于迎香針刺組(P<0.05)。表明:迎香針刺組可延長干眼癥患者淚膜破裂時間、增加淚液分泌量,且有效率高,對防治干眼癥具有顯著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干眼癥的機理主要是增加淚液乳鐵蛋白含量[12]、促進淚膜黏蛋白的表達[13-14]、調節性激素水平[15],從而增加淚腺分泌功能,促進淚液分泌,維持眼表穩定。
炎癥反應是臨床常見的病理過程,該反應的發生通常伴隨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引發組織損傷、細胞壞死等現象。相關研究證實:炎性因子在干眼癥的發生和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該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6,1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迎香針刺組炎性因子TNF-α 和IL-1β 水平顯著低于人工淚液組和常規針刺組(P均<0.05),患者眼部不適癥狀改善。迎香穴以往主要用于開通鼻竅,治療鼻塞、過敏性鼻炎、流鼻涕等,是治療鼻部疾病之要穴[17]。查閱文獻,尚未發現有迎香穴透刺鼻通穴治療干眼癥的報道,但臨床治療發現,向上平刺迎香穴透刺鼻通穴患者可即感眼球濕潤,有時眼淚流出,尤其中重度干眼癥患者療效顯著。其作用可能與解剖位置相關,此行針方向為蝶鄂神經節節后纖維發出的鼻睫神經分布區域,刺激蝶鄂神經節節后纖維鼻睫神經節分支可影響到巖大神經,調節淚液分泌,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具體機制需做更深的研究。
通過本次臨床觀察,明確迎香穴透刺鼻通穴治療干眼癥具有顯著療效,可快速有效刺激患者眼部淚液分泌,改善患者眼部干澀癥狀,減輕炎癥反應,為進一步研究迎香穴透刺鼻通穴的治療機制提供依據,充分發揮針刺治療干眼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