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評劇俗稱蹦蹦戲、落子戲、平腔梆子,是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流傳于中國北方。因其生活氣息濃厚,唱詞淺顯易懂,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廣為人民喜愛。評劇在發展過程中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而目前盛行的是東路評劇。黑龍江評劇發展起于二十世紀初,八十年代中期流傳開來,是全省戲曲院團數量最多、演員最多的一個劇種。《叛逆的皇妃》《宋慶齡和孩子們》《風流小狐仙》《身外有個世界》等幾十個劇目,演出千余場,滿足了不同觀眾的欣賞需求。九十年代黑龍江評劇藝術勢頭不減,現代評劇《半月溝》《大山里》及新編歷史評劇《金兀術》等廣受好評。隨之評劇現代戲的創作進入活躍階段,《蘇寧》《毛澤東在1960》《公仆贊》和兒童評劇《大森林》等繼承并突出了評劇劇種平民化的個性特征。馬惠民、王向陽分別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評劇表演融合多地域劇種的藝術風格,在藝術形式上一直發展著,藝術特點和藝術魅力愈發顯著。
評劇表演的通俗性和現實性。評劇是新興劇種,它始于泥土,源于民間。從它發展之初,始終密切關注勞苦大眾,反映人民的現實生活,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評劇劇目大都反映的是底層老百姓的現實生活,評古論今,借古喻今,與時代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痘槊健犯桧炃嗄昴信淖杂蓯矍?,《馬寡婦開店》呼喚人性自由和生命欲望。時至今日評劇依然堅守反映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精神?!讹L雪夜歸人》追求的是人性的覺醒和民族意識更深層次的東西,表達對做一個真正的人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的《走過暴風驟雨》聚焦農業、農村、農民,詮釋“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時代主題,講述了尚志市珠河縣元茂屯七十年的風雨變遷,塑造了趙玉林的形象,歌頌了當代農民黨員一心為民、敢于擔當的奉獻精神。這些優秀劇目都是以普通人物命運為著眼點,以普通人的先進思想和進步意識作為評劇的永恒主題。評劇表演者依據主題設計唱腔音樂,采取變調記譜等方式改變男腔不發達的情況,實現男女腔同臺,塑造現實形象。
評劇表演的寫意性和程式化。評劇表演的程式化與京劇相比更加自由隨意,但是并不是說它不遵循戲曲規范,只是由于來源于鄉土的音樂風格使它的表演更接近真實生活,在繼承和創新戲曲的角度上更具有個性,這也是它廣為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它的表現手段更寫意,文本敘述的線性結構更易于人物流暢運用戲曲程式。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的《半江清澈半江紅》采用大寫意的敘述方式,巧妙運用“飛白”,便于舞臺藝術家將主觀情感駕馭在客觀事物上,創作出詩情畫意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寫意性是戲曲藝術的靈魂,更是評劇的魅力所在。
評劇表演的創新性和獨特性。評劇藝術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批名家,他們之所以取得藝術成就,除了刻苦鉆研傳承了劇種的優良傳統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拘泥于傳統,富有革新精神,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點,將評劇藝術推向新的發展階段。評劇史上名列史冊的名家都有相對獨特的表演特色和藝術風格,這正是因為他們將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倪俊生在《回杯記》《劉伶醉酒》《杜十娘》等劇目中扮演小生角色時,根據劇中角色設計唱腔音樂,勇于探索、樂于創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腔調,被譽為評劇小生聲腔的創始人。李金順貌不出眾,但是她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點進行表演。她曾經唱過大鼓,運用大鼓的嗓子來唱落子,將兩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發展了評劇的演唱特色,增加了情感感染力和表現力,使觀眾被她的藝術魅力吸引而忘記了她的容貌。
評劇表演藝術根植于北方地域文化,更能彰顯黑土精神,因此具備壯美豪邁的藝術魅力。同時,它吸收了黃河文化,增強了剛柔并濟、高遠宏大的審美品格。研究評劇表演更應探索其藝術魅力和美學精神,有助于增強表現力和表演張力。每一位評劇藝術工作者都應與時俱進,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繼承前人的藝術成就,將評劇藝術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責任編輯 岳瑩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