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麗
摘 要:在現代樂隊中合成器的應用較為重要,關乎樂隊和聲及綜合表現力。如何運用合成器成為新時代傳統戲劇創新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淮劇(江淮戲)屬于漢族古老的戲曲劇種,在上海、江蘇、安徽一帶較為流行,以田歌“栽秧調”“儴儴腔”及農民號子為依托逐漸發展為“門嘆詞”,而后與“香火戲”、京劇、徽戲相結合,表演、劇目、唱腔更加豐富,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保護與傳承淮劇勢在必行。本文通過探析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作用,以期為傳統戲劇創新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淮劇伴奏;合成器;作用
合成器屬于電子琴分支,其作用是產生、修正、疊加正弦波形,經由揚聲器、聲音產生器發聲,泛音合成關乎音質。以前在傳統戲劇中合成器并無用武之地,伴隨著音樂融合創新,合成器能產生不同音色、操作簡單、技術穩定等優勢日益突出并受到傳統戲曲藝術創作青睞,通過合成器改變音色、速度、調式結構等元素賦予傳統戲曲新的生命力。然而,淮劇伴奏中合成器的應用存在意識薄弱、方法單一、系統性差等問題,有礙合成器發揮積極作用。基于此,為助推傳統戲劇創新發展,探析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作用及應用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作用
1.增強淮劇伴奏可變性
在淮劇伴奏變革中有過諸多嘗試,如加入銅管類、木管類等西洋樂器,在加入這些樂器后雖增強了伴奏表現力,但樂器音色獨立存在,使有些音色較為突兀,融合性欠佳。淮劇伴奏規模較小,無法融入大型管弦樂隊。合成器具有音色豐富的特點,可演繹民族樂器以外的其他樂器,兼具音域寬廣優勢,一器多能,同時與傳統民族器樂關系和諧,為此可在豐富淮劇伴奏音色基礎上增強可變性。
2.賦予淮劇和聲包容性
淮劇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吶、笛、揚琴、二胡、三弦等,還包括堂鼓、蘇鑼、扁鼓等打擊樂器。以“香火戲”為依托吸收麒麟鑼等民間鑼鼓,如散板鑼、磨坊鑼、藍橋鑼等,與自由調、拉調、淮調相得益彰。基于傳統器樂樂色較為單一,為此依靠合奏處理和聲,然而嗩吶等樂器音色突出,很難與其他演奏達成統一。應用合成器,淮劇可靈活使用多種和弦,不僅可描繪和聲背景,還能做好和聲鋪墊,起到使彈撥、拉弦、民族吹管等樂器高效銜接的作用,使淮劇伴奏更有力度與厚度,有利于豐富和聲效果,繼而賦予淮劇和聲包容性。
3.提高淮劇旋律多樣性
淮劇伴奏中民族器樂表現力較弱,音色變化不多且個性單一,應用合成器可彌補伴奏缺陷,使音色更加優美、多元并極具感染力,能表現各種環境與情緒,增強伴奏力量及音域完整性。在淮劇創作中還可發揮合成器音源多彩作用,通過模仿合宜引入小提琴、長號、小號等樂器聲音以及雨聲、雷電、鳥叫、溪流等自然之聲,加之合成器延長顫音、混響、打擊樂等編輯功能,使淮劇旋律更具多樣性[1]。以大型現代原創淮劇《浪起寶應湖》為例,合成器在此劇的伴奏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合成器的配合,使音樂形象得到了極大的強化,為人物敘事、抒情起到了襯托表現作用。
二、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存在的問題
1.意識薄弱
與傳統器樂相比,合成器在戲曲藝術中的應用時間較短,實踐經驗有待積累,固有樂隊與合成器亦需要時間磨合,為多元音色共譜華章奠定基礎。當前有些劇團存在創新變革意識薄弱的問題,對合成器等新鮮事物較為排斥,無法在伴奏中發揮作用,有礙淮劇藝術發展,為此需做好合成器淮劇伴奏研究工作,累積實踐經驗,為豐富伴奏模式給予支持。
2.方法單一
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應用方法較為單一。通常情況下以固有樂章為依托加入合成器,在伴奏中屬于“配角”,其潛能有待開發。基于此,為發揮合成器作用需加大淮劇伴奏變革力度,讓合成器能參與戲劇節目的二度創作,在更多傳統劇目中配置合成器,拓展合成器運用空間,彌補弦樂聲部旋律缺陷,體現淮劇文化藝術魅力。
3.系統性差
合成器雖僅為一種設備,但在淮劇伴奏中的應用卻需具有系統性,賦予合成器參與淮劇伴奏的生命力,避免合成器在傳統戲曲中曇花一現。這就需要將合成器視為淮劇伴奏的一部分,將其與劇目創作關聯在一起,以演員演唱、淮劇歷史、新時代審美等為依托善用合成器,確保合成器能展現淮劇魅力,成為淮劇伴奏未來發展的重要條件[2]。
三、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方略方法
合成器的功能及音源優勢是常規樂器無法比擬的,值得在淮劇伴奏中予以應用,使樂隊構成更為完整,為演奏美妙悅耳的伴奏提供條件,確保樂隊伴奏更具生命力及沖擊力,助推淮劇與時俱進。
1.樹立創新實踐意識
正向意識能驅動文化進步,反之將阻礙傳統戲曲發展,為此淮劇伴奏需樹立靈活運用合成器的創新實踐意識。以淮劇《祥林嫂》為例,加入合成器,突破傳統老腔調藝術表現瓶頸,在旋律設計中融入先鋒音樂手法。如在序幕和弦伴奏中加入銅管功能,發揮混響作用,演繹f至ff漸強音。這就需要合成器能突出淮劇的藝術特征,在伴奏中錦上添花,彌補伴奏不足。以拉調為例,合成器需發揮抒情氣氛渲染作用,確保伴奏線條清新且細膩委婉。除意境營造外,還需與穿十字、葉字調、一字腔、淮悲調、大悲調、下河調等曲調和諧統一。在和聲發展過程中需利用合成器不斷創新,根據淮調形成背景及語言等因素做出調整。例如東路唱腔音調純和并富于旋律性,西路唱腔短促強硬并近似口語,要在突出淮劇流派唱腔特色前提下發揮合成器聲調變化優勢。基于此,淮劇伴奏需多做嘗試,在保持淮劇風采的基礎上加強研究,使合成器的作用更強。
2.豐富合成器應用方法
在合成器參與淮劇伴奏過程中二度創作空間得以拓展,如使用延音、處理強弱等。傳統淮劇樂器分配較為簡單,使用合成器利于即興伴奏并可與簡單和弦保持統一狀態,有效補充伴奏,使伴奏織體更為完善。例如在淮劇伴奏旋律偏弱時利用合成器能補充且演奏弦樂聲部,增加伴奏厚度,使淮劇表演或演唱有堅實依托作為支撐,還可處理傳統唱腔和聲,可伴奏出副旋律,確保淮劇情緒、思想感情與伴奏交相呼應,實現演奏者、配器、作曲三者合一的藝術表演目標。在合成器應用中還可借助信息技術,引入效果器、音軌、混響等非淮劇伴奏概念,根據合成器型號、參數、功能加以應用。以“KORGN5EX”為例,有48種效果,內存300余種鼓采樣音色及560余種多重采樣音色,內置電腦接口,能進行數字化伴奏處理,可利用計算機模擬淮劇伴奏,為淮劇二度創作提供有力條件,繼而豐富合成器應用方法,使之能在淮劇伴奏中有效發揮作用[3]。
3.賦予合成器伴奏系統性
立足淮劇伴奏領域對合成器產品類型、基本功能、發展現狀及處理器等方面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將淮劇角色行當、藝術特色、流派、經典劇目等視為合成器伴奏支點,確保合成器對淮劇角色塑造、劇目發展作用顯著,使合成器能在淮劇樂隊中大放異彩,民族器樂與之完美結合,優化淮劇伴奏綜合成效[4]。
綜上所述,在淮劇伴奏中合成器能發揮增強淮劇伴奏可變性、賦予淮劇和聲包容性、提高淮劇旋律多樣性的作用。但也要在發展中看到合成器優勢及應用短板,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應用合成器的創新實踐意識,拓寬淮劇伴奏渠道,豐富合成器應用方法,賦予合成器淮劇伴奏系統性,使合成器成為淮劇伴奏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今后淮劇藝術良性發展給予支持。
參考文獻:
[1]張艷艷:《淺談合成器在淮劇伴奏中的作用》,《戲劇之家》,2019年16期
[2]孫文艷:《電子合成器的錫劇伴奏》,《劇影月報》,2018年4期
[3]周亞平:《電子合成器即興伴奏戲曲音樂》,《藝海》,2018年第7期
[4]牟亞芬:《小議合成器在樂隊伴奏中所發揮的作用》,《劇影月報》,2019年第3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淮劇團)
責任編輯? 岳瑩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