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華
近年來,我國適應體育研究發展較為迅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出現了少量就國外適應體育研究現狀及其發展概況開展元分析的成果,如曹烴的《國際適應體育學研究進展與熱點分析》,韓松的《國際適應體育研究評述》等研究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這些研究有助于國內研究者對國外適應體育研究研究現狀和研究動態的認識,對該領域未來研究走向也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和參考價值。然而,迄今尚無人就該領域成果產出、知識基礎等內容進行深入而全面的探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整體結構的揭示和認識。同時,隨著時間推移,身處于信息化社會的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各方面結構信息均發生了較大程度轉變,如何及時掌握這些變化元素,對快速了解該領域內在結構、把握研究演變動態而言,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數據信息可視化分析軟件的興起,知識圖譜分析法已成為當前學科趨勢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在揭示研究主題、演變態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功效。鑒于此,擬以《適應體育活動季刊》(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Quarterly,以下簡稱APAQ)在2012年-2019年間收錄的期刊論文數據為基礎,運用美國華人科學家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III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旨在揭示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近年來的研究動態,以就教于方家。
在科學計量學研究領域中,數據源的選擇和搜集既是確保研究分析可靠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也是影響計量分析效果的基礎性因素。《適應體育活動季刊》(簡稱APAQ)于1984年由美國人體運動出版社創辦,其編委均為來自世界各國適應體育專家。在學術界,APAQ是國際上唯一被SCI收錄關注適應體育的專業性期刊,在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享有最高的聲譽和知名度。據JCR(期刊引證報告)分析,APAQ的影響因子為0.91,遠高于適應體育研究領域中的其他期刊,發表在其上的期刊論文可認定為適應體育領域中最具影響和權威的文獻數據。根據布拉福德定律:“某一科學領域的重要的文獻信息主要集中在少量期刊信息中。”基于以上思想和分析,以Web of Science(簡稱WOS)為數據源,選取被其收錄的APAQ于2012年-2019年間刊載的期刊文獻數據為分析對象。具體檢索策略如下:檢索詞設定為“ADAPT PHYSACT Q”,文獻類型選擇為“Artica”,時間限定“2012-2019年“,檢索時間為2017年11月15日,利用軟件進行去重處理,最終獲得115條期刊文獻信息作為可視化分析的最終數據來源。
就某一研究領域而言,國家和地區發文量情況是了解該研究領域研究力量分布的有效方式,是宏觀層面反映知識產出的主要指標。通過對過去五年來在《適應性體育雜志》上發表的115篇文獻發文國家和地區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115篇文章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為27個,占世界國家總數的12.05%,這意味著適應性體育在國際學術界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圖1列出了過去五年中在《適應性體育雜志》發文且數量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從中不難看出:近年來,美國、加拿大、英語、西班牙是國際適應性體育研究領域研究力量分布和成果產出的核心地帶,在過去的五年中,這三個國家的發文量分別為49、29、10和7篇,累計發文量為95篇,占總發文量的87.96%,這說明近年來,適應體育研究在國家和地區間的差異存在較強的“馬太效應”,即國際適應性體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適應性體育雜志》刊載的期刊論文中,出現了中國研究者(來自上海體育學院)的身影,說明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并逐漸呈現出與國際接軌的態勢。

圖1 適應性體育研究發文量在國家或地區層面分布統計圖
2.2.1 知識基礎分析
依據文獻計量學理論可知:“某學術領域研究基礎由該領域中的被引文獻構成。”[1]綜合分析高被引文獻是揭示某研究領域知識基礎最常用的方法。[2]鑒此,首先利用citespaceV就《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于2012年至2017年間刊載的期刊數據繪制文獻共被引圖譜,并進行聚類分析(見圖2)。在文獻共被引圖譜中,每一個節點代表一篇引文,節點越大,說明該文獻被引頻次越高,表示其在該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影響力越大。而由圖1可看出,MOModularity和Q值均0.9243,silhoutte等于0.5268,說明獲得的聚類圖譜比較理想。其次,以奇普夫第二定律為指導依據[3],結合軟件后臺,列出被引頻次大于或等于4次的經典文獻及其具體參數信息(見表1)。再次,綜合分析高被引文獻文本,以揭示2012年-2107年間國際適應體育學術領域的主要知識基礎。

圖2 2012年-2017年《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刊載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
由表1可看出,所提取的經典高被引文獻主要由論文和專著構成。首先,期刊論文方面;在13篇高被引文獻中,有6篇出自《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這彰顯了該雜志在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影響力和地位。其中Block.MartinE和Obrusnikova.Iva于2007年在《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上共同發表一篇題為《從1995年到的2005年間融合體育研究綜述》的論文,它是2012年-2017年間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該文采取7項先進的評價標準,對1995-2005年間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的38項達標的關于融合體育的英文研究型文獻進行了綜合評定,得出這些研究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支持、社會互動、GPE教師培訓和態度等6個方面。并就未來研究走向進行了展望。[4]該文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根據google學術網檢索得知:迄今,該文被引頻次已高達242次,而在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庫中,其被引頻次也達到了60次。這不僅彰顯該文的學術地位,也側面反映了融合體育是近年來國際適應體育關注的熱點主題之一。第二篇高被引文獻為Hutzler.Y和Sherrill.C于2007年發表的《基于國際視野的適應身體活動定義》。Hutzler.Y和Sherrill.C均是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內知名度較高的學者,他們綜合運用Gergen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通過在線調查獲得各種數據來源的基礎上,就適應體育作為活動、職業以及學術研究領域時的定義、術語以及含義的國際觀點進行了描述和辨析。[5]得出的觀點在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據檢索,該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被引頻次”已達到了30次。第三篇高被引文獻為An.Jihun在2007年發表的《母親視角下的脊柱裂學生體育教育研究》,筆者綜合利用結構式訪談等方法,以脊柱裂兒童體育教育為考察對象,就他們的母親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在學校承擔的角色以及家庭IEP(個別化教育方案)與學校交流的重要性進行了描述和分析,結果發現:母親們既重視脊柱裂兒童的體育教育參與,并能為教師和助理教師提供了工具支持,也將體育教育作為促進專業技能發展和豐富學習經驗的主要途徑。究其原因,筆者利用彼得斯(Peters)構建的傷殘模型理論進行了剖析”[6]該文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力,當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被引頻次”已達到24次。第四和第五篇高被引文獻為Marcel.Bouffard和Greg.Reid于2012年共同發表的《循證實踐(EBP)的利弊分析》[7]和《適應體育EBP模型的構建》[8],這是兩篇一脈相承且比較新的高被引文獻,這也表明EBP是近年來引起國際適應體育學術領域關注的重要前沿話題。此外,在來自其他專業性期刊的高被引文獻中,出現了有關適應體育EBP的成果,如Standal,OF于2008年在期刊《運動倫理與哲學》上發表的論文中就“當時適應性身體活動中的循證實踐批判性分析”。[9]這再次說明適應體育EBP在國際學術界擁有較高的關注程度,是近年來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關注前沿性熱點話題之一。
由表1可看出,在高被引文獻中,相當一部分的經典文獻來自其他學科、研究領域雜志的高被引文獻成果,如Staples.Kerri,L在《自閉癥與發育障礙雜志》上發表的《基本運動技能與自閉癥譜系障礙(ASD)》(《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10]、格雷尼爾.米歇爾(Grenier,Michelle)在《Quest》上發表的《融入性體育教育:從醫學模式到社會構建主義》(《Inclu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From the Medical Model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11]、詹森.伊恩(Janssen.I)在《國際行為營養與身體活動雜志》上發表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身體活動和健身健康效果的系統評論》(《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12]即為主要代表,Staples.Kerri L采取實驗對比的方法就ASD兒童運動技能的非典型性發展的成因進行了實證性分析;格雷尼爾.米歇爾運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就殘疾人體育教育文化的重塑進行了深入分析;詹森.伊恩通過文獻檢索的方式,從86篇經典論文中提取了113項結果,以7項健康指標為考察標準進行了分類,綜合評判了青少年和學前兒童身體運動、健身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等等,以上高被引文獻期刊來源的多元化表明:近年來國際適應體育的研究基礎呈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的態勢。
其次,著作方面;在高被引文獻中,存在兩部經典著作,在高被引文獻中,有兩部經典專著:第一部專著為約翰·克雷斯韋爾博士(Creswell.JW)的《定性研究和研究設計:在五種方法種選擇》。約翰·克雷斯韋爾博士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育心理學教授,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混合方法研究“最佳實踐”的國家工作組的聯合負責人,在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定性研究和研究設計:在五種方法種選擇》是他代表性作品之一,“該書主要分為十一個章節,就定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范式、哲學基礎、設計、種類、數據收集、數據分析、驗證和評估標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并進行了經典性的案例分析,該書為為相關各學術領域開展定性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系統性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方法支撐。”[13]第二部高被引經典著作為喬納森A.史密斯(Smith·JA)的代表性著作《解釋現象學分析:理論、方法和研究》,“該書共包含6個章節,提供了解釋性現象學分析(IPA)的全面指南,就系統性闡述了IPA的理論基礎、開展IPA的步驟、方法及其與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的關系等議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進行了經典案例分析。”[14]該書是一部值得心理學、健康與社會科學等學科學者借鑒經典之作。近年來在適應體育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逐步成為近年來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

表1 被引頻次位大于或者等于4次的文獻信息統計表
綜上,2012年-2019年間,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中先進的理論知識、方法和理念不斷朝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涌入和流動,并錯綜交叉,共同構成了國際適應體育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呈現多學科、多領域科學知識交融的態勢。學術力量分布主要在北美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