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俊,馬新強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位于四川西南角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也深受黨的恩澤,掀起了精準扶貧的熱潮。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和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擁有52.83萬的貧困人口。隨著涼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傳統體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彝族傳統體育是彝族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承載著彝族人民的發展歷程,最具有民族代表性。伴隨著社會發展步伐不斷被更新、傳承及淘汰。為彝族傳統體育得到更好、更穩、更快的發展。在精準扶貧背景下借用了SWOT分析方法對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以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為例,進行了定性分析。
SWOT分析方法用于精準扶貧背景下涼山彝族傳統體育組織發展上,可以分析出其發展上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從中尋求有利于涼山彝族傳統體育的路徑,使彝族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涼山地貌復雜多樣,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而彝族同胞占據的位置基本是高山、深谷與丘陵,發展速度深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鹽源縣也不例外,在黨中央還沒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前,鹽源縣的彝族同胞們進行傳統體育組織時都是在很劣質的場地上進行的。例如“達踢舞”是在彝族村落最常見的傳統體育組織。每當夜幕降臨彝族同胞們就會生起火把,圍著它進行“達踢舞蹈”。由于場地都是土制的,一圈下來全身都會爬滿灰塵,那些愛惜自己新衣裳、新鞋的人兒很想加入,但是很多還是選擇了放棄。因為新衣裳、新鞋對他們來說是很新奇的事由于場地凹凸不平導致受傷也是常有之事。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實下來后給人民帶來了平坦不再起灰的場地,除去了彝族同胞們的后顧之憂,加入的人群與日俱增,小到四五歲,大到六七十歲。使傳統體育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彝區的傳統體育項目,內容趣味多彩,包含著本民族獨特的思想,深受彝族同胞們的喜愛,是酒足飯飽后不可缺少的內容。由于傳統體育項目的日常化,擁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對傳統體育的熱愛情懷是各民族同胞無法替代的,因而導致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但受地理環境影響,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傳統體育中的許多高難度技術動作都也被埋沒,缺失了亮麗的一筆。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實下來后,政府給山區的彝族同胞修上通往縣城的公路,住在深山的彝族同胞不再畏懼走上幾十公里才到縣城的路程,以前來回十幾小時的路程現在幾個小時就能到,給山區的彝族人民帶來啦幸福安康。與此同時給他們創造了與各民族的傳統體育交流機會,
眾多的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散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例如“格”(摔跤)也是彝族同胞們不離不棄的傳統體育項目,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沒有實施前,都是人們聚集在一個相對平坦的地方進行。受條件的限制,賽場里暗含硬石、軟土、洞穴等,所以參賽選手受傷事件時常發生、比賽中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很難做出。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摔跤墊子走進了家家戶戶。每當舉行摔跤比賽時各家各戶都會無償提供墊子,就為一睹摔跤場上的風采。選手們在鋪有墊子的賽場上演繹技術、大放風采,曾經的畏首畏尾也遠離。彝族同胞們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傳統體育深深根植于腦海里,爭先恐后地融入其中。所以說彝族傳統體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巨大的開發潛力。
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居住著21種少數民族,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更具風騷。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陪伴著彝族同胞成長的娛樂、健身項目,其中暗含豐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元素,記錄著彝族同胞成長的歷程。所以說涼山彝族傳統體育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開發價值不言而喻。
學校是民族傳統體育成長的最好搖籃,應當讓其融入學校體育教育中,而不應由離于其領域之外,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學校。現在的學校體育基本都是現在西方體育內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稀少,本人通過走訪鹽源縣各初、高中及縣城周邊的各完小,發現學校體育里幾乎沒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最多也就是在學校進行文藝晚會時有”格“、”達踢“等表演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教育者應該讓受教育者明白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未來,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要做到在保留精華,去除糟粕的原則上敞開心扉去擁抱。并落到實處,與學校體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快樂中體育,在體育中領悟民族傳統體育的博大精深。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人人有責。不應讓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流失在歷史發展的河流中。
文化交流發生于兩個或多個具有文化差異的關系之間。它能增進文化的發展,豐富文化的內容。鹽源地區的彝族同胞在精準扶貧政策還沒有實行前,受于公路、網絡等條件限制,很難進行文化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后,以上情況都得到了很好解決,但文化交流還是不足。從整個涼山州來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集中在西昌市,但是彝族傳統體育資源分布在各縣的貧困山區里。受條件的制約經濟與傳統體育傳播失衡,雖然西昌市會定期舉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議等,但是對于鹽源縣彝族同胞,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存在著極大的不足;從全國來看,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存在于其歷史和文化背景中,與全國各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要實現全國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發展還需要各民族同胞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爭取早日讓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走向世界大舞臺。
雖然理論知識來源于實踐活動,是對實踐活動的一種總結與升華,但是理論知識又反作用于實踐活動,所以理論和實踐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二者不可分離。沒有理論的實踐是很難取得成功的。鹽源縣的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如同沒有羅盤的遠航船,因為鹽源彝族地區傳統體育理論研究工作開展滯后,對彝族傳統體育研究人才特別稀缺,這為鹽源彝族傳統體育走向現代化埋下了最大的障礙。民族傳統體育這門學科成立于1997年,但到目前為止體育界對其重視度還是不夠高,教材稀少,而且全國許多高校都沒有開設這類專業。要想讓民族傳統體育走向更輝煌的明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起來,眾志成城才能取得成功。
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下,給處于鹽源貧困地區的彝族同胞帶來了優異的生活條件,生活過得穩定。不再是精準扶貧前為衣食煩憂,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了民族傳統體育中,提高了體育消費水平。與此同時,人們所進行的體育項目日益多樣化、趣味化。彝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功能、娛樂功能、德育功能等,既能滿足需求人們需求,也能達到運動的目的。這為鹽源彝族傳統體育更好地推廣和普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為紀念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全民健身日”,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國民體質與健康水平,不分男女老少,倡導全民每天參加一次以上體育健身活動,增強力量、柔韌性、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個部分能力,從而使人民身體健康。全民健身為了適應廣大群體,所進行的運動項目里大都沒有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主要以娛樂為主,這點與鹽源彝族傳統體育文化不謀而合。鹽源彝族傳統體育一般沒有高難的技術動作、易學,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人人都可參與健身。鹽源縣每年都會舉行以全民健身為主題的文藝比賽,在賽場上彝族傳統體育節目很受觀眾的青睞,得到了很好地推廣與傳承,所以全面健身對鹽源彝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空間幫助是毋庸置疑的。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挖掘鄉村生態休閑及旅游觀光,同年5月19日是中國的第五個旅游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進行旅游扶貧工作調研時,強調鄉村旅游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隨之鹽源彝族地區的鄉村以旅游度假為宗旨,在純天然的生態環境下展開了鄉村旅游。近幾年鹽源彝區鄉村旅人數逐漸增多,游客過來都會露營或留宿,每到夜晚彝家在活動中心生起火堆,進行各式各樣的彝族傳統體育表演時,游客都會積極地加入,入鄉隨俗。鹽源彝族傳統體育跟隨游客的相機,或以照片或以視頻的方式走向了更遠的地方。引來了更多對鹽源彝族傳統體育感興趣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中國西南角落里有那么一種民族傳統體育。鄉村旅游對鹽源彝族傳統體育提供的傳播空間具有不可估量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斷提升。從觀眾的視角從發,鹽源彝族傳統體育已經很難滿足視角,其雖有獨一無二民族特色,也深受各民族同胞的喜愛,但粗獷而動作單一,滿足不了觀眾視角需求。從求學者的角度出發,大多的鹽源彝族傳統體育簡單易學,難度偏低,對學者沒有挑戰性等。以上主觀原因導致鹽源彝族傳統體育觀賞及求學隊伍逐年遞減。鹽源彝族傳統體育的即需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豐富其內容,既要不失本民族特色又要失去原有的部分內容,注入新生的個體,這是個難度巨大的攻堅戰。需要每一位鹽源彝族同胞共同努力。
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形成了全球化,體育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896年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成功舉辦后,以后每四年在不同國家舉行一次,它的理念和精神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傳向了世界各角落。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鹽源彝族地區雪白的節能燈替換了夜間照明的火把、電視代替了收音機,西方體育終于還是走進了彝家村寨。在其影響下彝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嚴重的打壓,有的項目甚至面臨消失。歸其原因是沒有西方體育那炫酷的動作、華麗的表演性、他人的認可等,所以更多人向往西方體育。鹽源彝族傳統體育應該以彝族的個性進行多元化的融合,相互吸納,發展成更具吸引力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時刻準備著。
綜上所述,鹽源彝族傳統體育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擁抱了很好的優勢與機遇,其劣勢與威脅是可以改進和避免的,要對其進行仔細探討與研究,結合全民健身、鄉村旅游、文化交流等相應措施,走向其正確的發展之路,才能使鹽源彝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實現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