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朝陽
永嘉,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永嘉學派”的誕生地。我們所說的這個“永嘉”為“文化永嘉”。422年(南朝宋)謝靈運貶至永嘉郡,他在永嘉做太守期間,開辟了山水詩之路,也奠定了山水詩的文學史地位。南宋時永嘉學者輩出,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三足鼎立,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流派。
所謂“地理永嘉”,則有大永嘉與小永嘉的概念。公元323年,東晉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所設的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名溫州;724年唐玄宗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758年唐肅宗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永嘉地理版圖亦千年多變,“大永嘉”指永嘉郡,古亦有“溫州”之稱謂,郡守駐地在今之溫州鹿城區;而“小永嘉”則指今駐地上塘的永嘉縣,即為溫州市所轄之永嘉縣也。
永嘉之謂,“水長而美”也。謝靈運遇到了永嘉山水,便使山水自然真正顯示出了自美面目,突出了山水的審美屬性。永嘉山水遇到了謝靈運,實現了山水詩的美麗蛻變。自謝靈運以降,天下詩人踏著大謝詩蹤而來。孟浩然《宿戌浦江客舍逢張子容》詩云: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紛至沓來,據說王維、韓愈都曾到過永嘉,永嘉山水成為詩之山水,從這個意義上說,浙東唐詩之路,也就是謝靈運的山水詩之路。蘇軾羨慕不已地寫道:“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陸游也曾多次來永嘉,而有“遠來不負東皇意,一絕清詩手自題”之贊嘆。
永嘉的耕讀文化非常發達,也非常深厚。永嘉的耕讀文化,集生態文化、隱逸文化、道德文化與禮樂教化等于一體。那些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眾多書院與古村落,點綴于奇美的永嘉山水間,成為永嘉千年耕讀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社會、規劃和美學價值,已經引起了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
這個專輯的四篇文章多側面地展現了永嘉的山水文化、宋文化、耕讀文化的亮麗景觀,以期引起讀者對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更多遐思。
——王志清(文學教授、文化學者、王維專家)
甌江全長388公里,從水源頭麗水鍋帽尖到入海口溫州洞頭島,永嘉縣地處甌江山水詩路的核心地。
永嘉縣,素有“千年古縣”與“溪山鄒魯”之稱,其所處地理環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優勢。《浙江通志》記載:
楠溪太平險要,扼絕江,繞郡城,東與海會,斗山錯立,寇不能入。
永嘉楠溪江山清水秀,相對封閉而富足,有世外桃源之譽,自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永嘉設郡以來,來永嘉任太守或縣令的就有王羲之、謝靈運、顏延之、裴松之、張又新、張子容、楊蟠、張九成、樓鑰、文林、何文淵、郭鐘岳、張宗祥等,他們在“成教化,助人倫”之余,寫下了大量歌詠溫州山水的詩詞。特別是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期間,留下了31首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山水詩開山,也使甌江沿線的古永嘉成了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
《永嘉縣志》曰:
往者謝康樂為郡,好游名山,由是山水聞于天下。天下之士行過是邦者,亦莫不俯仰流連,吟詠不輟,以詫其勝。
天下詩人踏著謝靈運的詩蹤,尋來永嘉,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李白《與周生》:
康樂上官去,永嘉遊石門。
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
孟浩然《宿戌浦江客舍逢張子容》: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北宋紹圣二年(1095)楊蟠任永嘉郡守期間,有《詠永嘉》詩百余首,其詩寫永嘉云:
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
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繞畫樓。
是處有花迎我笑,何時無月逐人有。
西湖宴賞爭標日,多少珠簾不下勾。
陸游也曾先后二次經溫入閩,其《戲題江心寺僧房壁》:
史君千騎駐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
也與使君同愜意,臥聽鼓角大江邊。
南宋文天祥也有《過江心嶼》詩云:
萬里風霜鬢已絲,飄零回首壯心悲。
羅浮山下雪來未,揚子江心月照誰。
只謂虎頭非貴相,不圖羝乳有歸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讀中興第二碑。
永嘉在外才俊官宦,吟詩作賦歌頌家鄉美景,如永嘉四靈、王十朋、曹豳、陳經正經邦兄弟、葉紹翁、林景熙、李孝光、陳高、劉伯溫、張璁、王瓚、章倫、高友璣、何白等人。永嘉四靈之翁卷《南塘即事》詩曰:
半窗含日滿村煙,紅樹青林古岸邊。
漁子不知何處去,渚禽飛落拗罾船。
清初永嘉詩人潘耒所作山水詩就有千余首。
永嘉區域環境特殊,自古山水怡人,社會寧靜祥和,生活富足穩定,以及逐步發達起來的水陸交通,為楠溪江成為詩鄉提供了豐厚的生態沃土。
永嘉縣以浙江省“四條詩路”建設為契機,聚焦詩路項目發展,創新打造詩路文旅的融合品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了永嘉的山水詩文化。永嘉縣以謝靈運、舴艋舟、陶弘景、古村落為主題,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總要求,重點打造了四條詩路文旅專線。
一是圍繞“謝靈運”打造山水詩帶。謝靈運遇到了永嘉山水,便使山水自然真正顯示出了自美面目,突出了山水的審美屬性。永嘉山水遇到了謝靈運,實現了山水詩的美麗蛻變。自從謝靈運在永嘉播下詩的種子后,形成了歷代此起彼伏的朝圣永嘉山水的高潮。唐代詩人不少只是因為仰慕謝靈運其人其詩,而愛上了永嘉山水的。由于唐代的交通不像現在這么發達,他們中不少人“永嘉游石門”也只是“神游”而已。也就是說,吟詠永嘉的詩,不少出于尚未來過永嘉的詩人之手。如今交通十分便捷,生活條件極大改善,永嘉山水也越發清麗,應該吸引更多游客,招引更多詩人作家前來打卡。永嘉縣以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登石門最高頂》等25首詩中所提到的足跡為重點,對謝公田等20多處山水詩資源進行保護提升,投入6000多萬元在謝靈運后裔村,建設謝公嶺山水詩主題公園,開設謝靈運紀念館,打造“跟著謝靈運游楠溪”山水詩體驗游線路5條,并結合楠溪江文化旅游節推出“跟著謝靈運游楠溪”活動。
二是圍繞“舴艋舟”打造鄉愁詩帶。永嘉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詩句為意境,深入挖掘山水詩路上的舴艋舟元素,位于楠溪江源頭的巖坦鎮源頭村,依山傍水,自然風光得天獨厚,這里還是楠溪江獨有的舴艋舟始發地,具有深厚的舴艋舟文化沉淀。源頭村還在楠溪江舊埠頭的鵝卵石灘上,建起了一座外形酷似船頭的舴艋舟文化館,這座國內獨一無二的舴艋舟文化館拿下了北美設計大獎。為了促進舴艋舟文化傳承,推動楠溪江端午舴艋舟競渡復興,永嘉縣巖坦鎮舉行了“千年舴艋,詩路巖坦”中國·楠溪江第二屆舴艋舟文化旅游節,舉辦楠溪江舴艋舟競渡活動,央視為此進行了一天三次的專題報道。我們還策劃了“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的游歷,利用舴艋舟、農耕田園秀相結合,打造漁樵耕讀之鄉等。
三是圍繞“陶弘景”打造養生詩帶。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見證了這位“山中宰相”與永嘉山水的夢幻緣分,他在信中寫道: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實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這寫的是永嘉十二峰的美景,是他隱居之處。陶弘景(456-536),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文學家、煉丹家和醫藥家,梁武帝再三征召而不仕。據傳陶公煉丹,夢中得仙人指引,說是“三永”(指永康、永寧、永嘉)間有仙藥。梁天監九年(516),陶公來永嘉,隱居于十二峰里的大若巖石室山洞(現名為陶公洞)著書煉丹,一年后《真誥》書成。《浙江通志》里記載,大若巖石室,高十七丈,深六十步,可坐千人。這里山峰迥異,瀑布四處懸掛,澗水縹碧,晨昏間白云繚繞,宛若瑯苑仙境。陶公有詩云: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堪自怡悅,不可持贈君。
今日之陶公洞處,乃永嘉風景的極美處,以陶弘景隱居地陶公洞景區為主體,打造集養眼、養心、養身于一體的“詩帶”,打響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江南韻古村落之鄉、中國山水詩之鄉、中國烏牛早茶文化之鄉、中國梯田風光之鄉品牌。
四是圍繞古村落打造文化尋蹤詩帶。甌江山水詩路,與永嘉傳統耕讀文化有著密切關系,而如珠如翡散落于楠溪江兩岸的古村落,皆極富詩意,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十景”“八景”的,如“金山十景”“廊下十景”“埭頭十景”“合溪八景”“鶴陽八景”“江心十景”等等。而蒼坡、芙蓉等村落的建筑規劃,都蘊含了詩意的愿景,蒼坡溪門上楹聯:“四壁青山藏虎豹,雙池碧水儲蛟龍。”“溪山攬勝懷先哲,門第添輝望后昆。”芙蓉陳氏大宗楹聯:“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象水水生秀氣榮陰千秋。”詩歌在永嘉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直到現在,村里但凡婚娶、建房、過渡、撐船等民間習俗,也常有詩歌唱酬,或竹枝詞、或打油詩、或七律、或五言。2020年12月,經中華詩詞學會評定,正式授予永嘉縣“中華詩詞之縣”稱號,同時授予楓林鎮“中華詩詞之鄉”稱號,授予鶴盛鎮鶴陽村“詩詞之村”稱號。
永嘉縣以鎖定“長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園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12310”為發展路徑,全力打造永嘉旅游“升級版”,將永嘉縣獨有的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有機結合而相得益彰,通過文化創意來提升旅游的內涵和質量,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局面,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一是強化保護和利用的基本理念。習總書記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永嘉既要金山銀山,又要保護好綠水青山。今日之永嘉縣,開發詩路,正是基于保護綠水青山之目的。為守護好這片靈山秀水,讓更多人為永嘉山水駐足留步,永嘉縣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防止碎片化開發,永嘉形成了整體性保護、活態性保護、原真性保護和永續性發展理念,應保盡保,適度合理,提升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實現可持續發展耕讀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對策。2013年成功舉辦“全省美麗鄉村現場會”,創成“省級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被國務院農改辦列為全國“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縣。2018年,成功創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鄉村振興工作獲得省政府專項表彰并被列入首批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1999年、2001年楠溪江兩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9年,楠溪江古村落整體被授予當時國內唯一“中國景觀古村落群”稱號,芙蓉村、埭頭村、嶼北村、茶園坑、暨家寨、林坑村、巖龍村、坑口村等8個村入選“中國景觀村落”名錄,保有量在全省范圍內名列前茅。
二是堅持文化為魂、產業落地的文化發掘。“杭州有宋城,永嘉有宋村”,永嘉倚靠永嘉古村落資源,推進“兩島兩村”系列項目建設,做足做深楠溪江“宋文化”,全力推進以芙蓉古村為核心節點的宋村打造,將青瓷、茶道、書畫等宋文化精髓裝入永嘉宋村,彰顯宋之風雅,更好地將空間場景賦予文化內涵,傳達永嘉的宋文化生活美學理念,完成巖頭長灘島和自然島的打造。這種活態化打造的新“宋村”,成為了可進入、可觀賞、可體驗的文旅融合項目,改造提升歷史古村與文化街區的業態,增加與游客互動,使古村落更顯文化特征,豐富了詩路的內涵,提升了詩路的形象。我們還積極參與永嘉學派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在永嘉書院整合“楠溪講壇”資源,舉辦永嘉學派高峰論壇,傳承與發展永嘉學派,扎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還積極吸引一批內外永嘉文化藝術名人在巖頭鎮芙蓉古村、麗水街、灘地音樂公園等處建立文化藝術名家工作室,推進楠溪鄉村藝術研究院項目落地,發揮楠溪書院、永臨書院、溪山書院等藝術陣地的人才集聚功能,為入駐名家開展學術文化研究和創作項目提供平臺支撐,發揮文化名家在各自領域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開展文化藝術展示、演出、培訓、研學和游客體驗等活動,實現文化賦能,帶動旅游發展。我們還廣泛整理家譜、族譜、鄉村記憶、優美傳說、傳統藝術、地方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本土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永嘉禪宗、永嘉畫派、永嘉醫派、永嘉雜劇各種形式的遺存,以文字、圖畫、照片、影像等形式展示與展出。
三是強化詩路的文化消費理念。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本質是消費山水背后的文化附加值。近年來,永嘉依托國內唯一以山水田園風光見長的楠溪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點打造麗水街、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等美麗鄉村,精心推出主題鮮明、形式多元的“夜產品”,全面打響“夜游楠溪”品牌,讓“朝游楠溪江,夜宿桃花源”的永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作為美麗鄉村夜經濟的重要載體,楠溪江民宿發展態勢良好,通過自然與人文的有機結合,開發一批山水詩路、宋文化等特色主題民宿,已擁有300多家精品民宿,較高文化品位的如楠溪花開、墟里民宿、悅庭楠舍、錦里云舍、君蘭云上等精品民宿,在業界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深為旅行社熱捧。在獅子巖、大若巖等板塊形成幾個集聚性強、較大規模的民宿群,獲評2018美麗中國首選旅游目的地、全國首批民宿產業發展示范區。同時,還加強對主要旅游點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恢復修繕的文化書院有芙蓉書院、琴山書院、明文書院等,先后開辟了多條文旅融合旅游線路,結合古村落、紅色游、詩詞之鄉游為主的耕讀文化旅游,融入了更多耕讀文化元素,大力打造了以蒼坡、芙蓉、麗水街、嶼北、林坑等為主的古民居旅游,并將古村落旅游與秀麗的楠溪江灘林、十二峰、崖下庫、石桅巖、龍灣潭等風景旅游相結合,創成了全市唯一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巖頭鎮、楓林鎮等發揮人文資源優勢,重點提升麗水街歷史文化街區、芙蓉古村、蒼坡古村、楠溪江漂流等項目。茗岙則結合文旅發展挖掘梯田文化,以獨特的云霧梯田為資源基礎,以中高端休閑度假為核心,茗岙梯田體驗游的開發將與楠溪江“江南第一宋村”文旅項目相得益彰,將茗岙打造成觀光、攝影、養生、度假、農事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綜合服務小鎮。
永嘉縣文旅產業的增長空間還很大,正通過本土歷史文化的挖掘,提升永嘉山水詩發祥地的影響,全面推進“甌江山水詩路核心地”打造,以詩路建設助推文旅產業的全速發展。
(作者系中共永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