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作的結論中,估計了今后革命斗爭中的十七條困難,其中包括敵人打內戰,占去幾大塊,所有縣城都丟掉。幾個月后,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的報告中又說:“我們黨的七次代表大會設想過許多困難,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斗爭。”“我們和全體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七大召開一年多之后,毛澤東設想中的困難情況果然發生了。蔣介石在1946年6月挑起全國內戰以后,又于1947年2月底,糾集三十四個旅二十五萬人的兵力,準備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對陜甘寧解放區發動進攻,企圖占領延安。
1947年3月13日拂曉,胡宗南率軍分兵兩路,自宜川、洛川一線向延安發動進攻,叫囂三天內拿下延安。胡宗南所部是國民黨軍的戰略總預備隊,胡宗南是所謂“黃埔正統”,是蔣介石的“最后的王牌”,靠著打內戰,頗受蔣介石倚重。當時,在陜北戰場上的人民解放軍兵力不足三萬,雙方兵力相當懸殊。延安的安危,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安危,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彭德懷一邊部署部隊應敵,一邊勸說毛澤東盡早離開延安,但毛澤東卻說:“我是要最后撤離延安的。”
3月17日清晨,國民黨飛機四十五架分別從西安、鄭州、太原機場起飛,對延安地區進行大轟炸,投下五十九噸炸彈,延安頓時成為一片火海。有一顆重磅炸彈落在毛澤東的窯洞前爆炸,窗戶上的玻璃全被震碎,炸彈的沖擊波攜卷著嗆人的硝煙沖進窯洞,沖倒了桌上的熱水瓶,正在窯洞里的毛澤東仍然若無其事地在批閱文件。這下可把身邊的警衛人員嚇壞了,勸說毛澤東趕快隱蔽,盡早撤離延安。毛澤東風趣地說:“他們的風不行,連我一個人也吹不動,我們的風刮起來不得了,要把他們連根拔呢!”仍不提自己撤離延安的事。
毛澤東的鎮定自若是因為他對戰事早已胸有成竹。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延安之前,毛澤東就綜合各方面得到的情報,對戰局作出了正確的判斷:蔣介石組織這次進攻的軍事企圖是“首先解決西北問題,割斷我黨右臂,并且驅逐我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出西北,然后調動兵力進攻華北,達到其各個擊破之目的”。根據以上分析,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定下了“必須用堅決戰斗精神保衛和發展陜甘寧邊區和西北解放區”的決心,并決定首先應誘敵深入,必要時主動放棄延安,然后同胡宗南部主力在延安以北山區周旋,陷敵于十分疲憊、十分缺糧的困境,然后乘機集中兵力逐次加以殲擊,以達到鉗制并逐步削弱胡部,從戰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區作戰,最終奪取西北解放戰爭勝利的目的。根據這一部署,中央決定立即組織延安的黨政機關和當地群眾緊急疏散,撤離延安。
當時,很多干部和戰士對撤離延安很不理解,認為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決心要“保衛延安,保衛毛主席”,現在敵人剛來,沒和他們大打一仗就走了,怎么也想不通。當時擔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的師哲對此有一段回憶:“我憂心忡忡地問主席備戰工作到底應該怎樣做?一定要疏散嗎?可否設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主席點燃了一支煙,轉過來微笑著打開了話匣子: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應該攔擋他們進占延安。你知道嗎?蔣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領了延安,他就以為自己勝利了。但實際上只要他一占領延安,他就輸掉了一切。首先,全國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蔣介石背信棄義,破壞和平,發動內戰,禍國殃民,不得人心。這是主要的一面……另外須知,延安既然是一個世界名城,也就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這個包袱,那就讓他背上吧。而且話還得說回來,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來,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來而不往非禮也嘛。”毛澤東還談到自己離開延安后仍會留在陜北。他說:“現在有幾個解放區剛剛奪得主動,如果蔣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別的戰場,那里就會增加困難。中央留在這里,蔣介石就會多下些本錢。這樣,咱們負擔重些,就能把敵人拖住,不讓他走,最后還要消滅他。”
3月18日,延安的黨政機關和群眾基本上疏散完畢。延安城里也已可聽到清晰的槍炮聲,槍炮聲離毛澤東越來越近了,大家勸毛澤東早些走,他說:“走這么早干什么?我還想在這里看看敵人究竟是個什么樣子?”他和王震等人看了王家坪的幾孔窯洞,叮囑道:“把房子打掃一下,文件不要丟失。”這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居住十年的延安。
在撤離延安之前,毛澤東接見了參加保衛延安的人民解放軍部分領導干部,對他們說:敵人要來了,我們準備給他打掃房子。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于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要告訴同志們: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事情的發展證明了毛澤東決策的英明。在主動放棄延安后的一個半月中,西北人民解放軍以不足三萬人的兵力,按照毛澤東提出的“蘑菇戰術”,同比自己多達十倍的國民黨軍隊從容周旋,三戰三捷,消滅國民黨軍一萬四千多人,拖住了胡宗南,并最終在1948年4月21日收復延安。對于這段歷史,美國政府在1949年發表的《白皮書》曾作過這樣的評述:國民黨軍“攻占延安曾經宣揚為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
從1947年3月撤離延安到次年移駐到西柏坡,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轉戰陜北,前后長達三百七十一天,行程一千多公里,先后居住過十二個縣境內的三十八個村莊。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黨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和毛澤東一直戰斗在陜甘寧邊區,這極大地鼓舞了邊區和各解放區軍民戰斗的意志,堅定了勝利的信心。在陜北轉戰期間,毛澤東不僅指揮了西北野戰軍的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而且領導了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為我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正可以說是用延安換取了全中國。
(此文選自劉金田主編《紅色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