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常亮
【摘要】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給中小學校園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學校,是當今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個新命題。我校打造“和悅”文化品牌,構建校園文化新起點。2014年9月,以“和悅教育”省、市德育課題立項。“和悅教育”指導學校管理的最高層次的思考模式,它是學校文化最本質的概括,是學校特色辦學的靈魂與核心。和諧、歡樂之境界正是體現學校個性文化魅力與特色辦學的不懈追求。
【關鍵詞】和悅文化;素質教育;大眾校園;個性主題
學校經過分析研究、琢磨提煉,認為“和悅教育”這一發展理念,建立在“傳承社區理念與創新教育、不同求大同”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挖掘學校文化內涵,促進師生快樂成長、主動發展。我們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資源,經過多方策劃、集思廣益,確定了“和悅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悅”,其本意是“和樂喜悅”,“和”有“和諧、和睦”之意;“悅”有“喜悅、愉悅”之意,不僅解釋為心態、氛圍,更是一個目標,一種境界。“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悅”是一種心情愉悅、快樂幸福的正向情緒體驗。和諧、和美、愉悅、幸福,最后達至理想的一種文化。
我們認為,“和悅教育”是一種以師生發展為本,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符合教育科學發展觀的教育理念,遵循師生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創設和諧愉悅的氛圍,應該構建的一種校園文化。和悅教育中的“和悅”即以“和”修身,以“和”達“悅”,追求在“和”的教學環境中,“悅”中“學”,“學”中“悅”,就是通過整合協調各種教育資源,營造輕松、愉悅、適宜的教育氛圍,讓師生快樂地工作、學習與生活,共同收獲,共同成長。和諧、平和、歡樂之境界正是體現學校個性文化魅力與特色辦學的不懈追求。和悅教育是指導學校管理的最高層次的思考模式,是學校文化最本質的概括,它是學校特色辦學的靈魂與核心。
一、建設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是當今校園文化發展的新契機
校園文化一方面反映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又有它的獨特性。它的獨特性體現在:一是教育功能;二是校園群體,包括學生、教師、學生和教師群體形成的文化。這種的校園文化給校園注入生機,給學校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建立學校素質教育培養目標,構建“和悅”校園文化 。“和悅”校園文化是通過對原有模式的繼承、超越來達到自身的發展,“和悅”校園文化具有可塑性和先導性,是有目的有計劃形成的文化,它追求的目標是與社會文化和學校總目標相一致的。“和悅”校園文化是現代教育追求與素質教育相應的,是校園文化的整合方向,它包括構建校園“和悅”精神文化、“和悅”物質文化、“和悅”管理文化。
“和悅”校園文化實施“文悅”學生培育工程,以評選“小紳士”“小淑女”為途徑,以特色課程和特色活動為突破點,培養“謙和禮正”的學生群體。校園以童心悅讀為理念,讓晨誦、午讀、暮省成為學生每天的生活方式;開發禮儀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和悅體育課程師生共打“太極拳”;開發科技信息課程,包括前沿科技3D、科技探秘、國際時訊、校園新聞等板塊;開發“粵文化”課程,用粵文化中的成語典故、歷史名人、粵語兒歌、文化藝術等命名班級,從打造特色文化開始打特色班級。
實施“和悅”教師團隊創建工程,打造誨人不倦的謙和教師。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原動力,學校的“和悅”文化理念要獲得教師的認同和推廣。學校要積極搭建平臺,創建“和悅”文化教師團隊。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1.讀書怡情;2.寫字養心;3.開闊視野——外出學習;4.專家講座——理清觀念;5.團隊活動——凝聚力量。
二、“和悅”校園文化注重面向全體學生,構建大眾校園文化
素質教育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構建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和悅”文化,是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其核心是培育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是學校的精神動力。
1.繼承中華文化傳統構建校園文化,主張“和悅育德論”。《論語·子路》中記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于“同”,體現“尊重差異、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理念。“悅”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中,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中華文化的其中一道風景線。“悅”有是愉悅、快樂、心悅誠服、賞心悅目的意思。《孟子》“心悅而誠服”表達了和順之心,這說明悅是一種心情愉悅、快樂幸福的正向體驗,也包括了尊重,使人順服的意思。“和悅”乃和諧喜悅之意,和諧、平和、歡樂之境界正是體現學校個性文化魅力與特色辦學的不懈追求。
2.貫徹全面素質教育構建校園文化,主張“主體和悅論”。學校文化追求和諧協調、尊重差異、開放包容、多元共生,培養“謙和禮正”的學生。
(1)課堂上集體初步感知謙和的品質。課堂上的教育是有形的、有規劃的、統一的教育,主要是在語文、品德課的教學中初步感知謙和的品質,這種高度集中的學習模式效率高,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得同樣好,課堂上的教育并不能把謙和的品質植根于學生心中,需要在重視課堂教育的基礎上,增加課堂外的教育。
(2)課堂外個別深化理解謙和的品質。課堂外的教育是無形的、自主的、零散的教育,這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更深遠,這是一場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教育。課堂外的環境,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觸到很多東西,如,電視、網絡、書籍等。但是這些途徑里并沒有專門針對謙和品質這方面的教育,所以,需要為學生選擇適當的學習工具和學習內容。能讓學生隨時隨地觀看的只有書籍,學生可以反復翻閱,還可以與同學討論和分享自己的收獲,這樣就可以把謙和的品質深植于學生心中、口中、腦海中。
(3)學校、班級層面的謙和經典故事比賽。先在班級里開展講故事比賽,人人都要講,講得好的給予獎勵,并推薦到學校層面進行比賽。學生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不妨換一個角度,讓學生自己去講故事,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也能更深地體會謙和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