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戟
【摘要】筆者從人的發展趨勢的角度,闡明學生獨特個性的發展是教育的真諦。借鑒李澤厚“以美啟真”的觀點,筆者認為音樂教育也可以實現“以音啟真”,并闡明了音樂教育中的“美”的具體含義。最后,從如何啟而得法的角度,提出了音樂學法和教法選擇的建議。
【關鍵詞】學生的獨特個性;樂感文化;情境法;比較法
任何教育都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性。音樂教育該指向哪里?這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必須首先解決的。
李澤厚從歷史本位論的角度談到人的發展時,講過這樣的話:“從現實說,歷史發展到今天,今天的個體權益,特別是今后如何實現和發展個體所獨具的潛能、才智、性格,已成為人之為人的所在,即今日成為人,也就是成為一個‘自己”。在這里,他強調人的發展的個體性和獨特性。為了進一步闡明他的意思,他接著又說:“今天中國人作為人必須從各種傳統的、他屬的束縛下盡可能地解放出來。雖然,人及其活動思想、情感等等都始終是她所屬的人際環境和歷史傳統的產物,但今天不能因反對原子個人主義而退回到以‘社群‘人民‘國家‘階級或某種‘新集體主義為基礎上去。相反,仍應進一步研究如何發展個體獨特性,以此為根本基地,來考慮今后集體(包括各種社區群及民族、國家)走向和歷史發展”。社會的發展,個人利益的突出,使教育回歸到個人發展的基點上。這已成為未來人發展的大趨勢。這也就決定了我們所推行的“素質教育”必然走向個人個體獨特性的培養上。筆者非常贊成他的觀點。關注學生獨特的個性發展是教育的真諦,這是教育所追求的“真”。
社會的進步源于社會的創造力,而社會的創造力關鍵又在個體偶發,即個體的自發變異開放著進化的必然。個體為適應環境所做的摸索、嘗試、創造、改變,可以帶來民族、國家乃至世界的革新和延續。作為藝術教育的音樂教育,在“個體偶發”的開放上,應該賦予它獨特的功能,那就是“以美啟真”。
李澤厚早就發現了“以美啟真”的教育途徑。他說:“‘以美啟真,可以成為對個體獨特性的開發,即對人的自發性、偶然性的開放,這即是自由。盡管個體是歷史的兒女,心理是文化積淀的產物,但由于個體由先天、后天的不同從而所積淀的文化成果有巨大差異,這種由個體承擔的偶然性,便極具個別性、差異性、獨特性、具體性和多元性,成為實踐操作活動中和認識思維領域中創造性的真正源泉和動力。”
音樂教育是美感獲取,是審美收益。它跟道德教育不同。道德教育是要求人主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以便于履行其義務和責任。它也與認知教學不同。認知教學是要求排除個人意志、情緒、情感的干擾,以到達認清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目的。審美教育,理性可以無拘無束,感性也可以無拘無束,情智交融,相互激越,達到對事物和內心的領悟,豐富自身的感受,促進生命的體認。音樂教育是最讓人感覺不到約束的教育,它可以讓人享受到潛移默化的愉悅和融入教育的默契。
音樂教育的“以美啟真”,自當從“音”著手。首先得用于教育的音樂是美的。什么是美的音樂?這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同的,但中國十幾歲的學生,應該還是有較相同的取向。一是根于文化背景的一致。他們有著相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時代生活背景。作為中國人,就必然有中國人的國民性,那種滲入到無意識中的文化心理,那種掙之不脫、扔之不掉深層情理。試問那種“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態度、思維定勢和情感取向是什么呢?李澤厚用“樂感文化”和“實用理性”來概括,這是儒學“一個世界”的核心。重視人際關系、人世情感,感傷于生死無常,把生的意義寄托和歸宿在人間;強調自強不息,韌性奮斗;富于世界以情感,并以這種積極的情感來支持人生。這就是中國人的樂感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重實效,輕遐想,重包容,輕偏執的“實用理性”思維。我們民族的樂觀處世精神和實用思想的優點非常明顯,但反理性的熾熱狂迷和盲目服從也成為致命病傷。音樂教育的“以美啟真”,就是既要有利于民族文化心理優點的保存又要有益于民族文化心理缺點的改換。以此為出發點選擇樂曲方是適合的美的樂曲。二是根于學生的生理特點。筆者主張選擇節奏上能讓他們產生和諧共鳴的音樂。朱光潛先生談在《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中說到:“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的節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奏,人就感到和諧和愉快,否則就感到‘拗或‘失調,就不愉快”。節奏是人內心思想和情趣的傳達。音樂是把想表達的思想和情趣通過音調和節奏表現出來,學生要能從中充分體驗這種思想和情趣,才能產生共鳴。節奏感強的音樂比較適合學生們學習。三是根于學生受教心理的特點。音樂具有移情的作用,要想學生從音樂中收獲更多有益的審美,就要選擇那些能激活學生內心思想情趣并使之產生聯想,到達內在模仿的音樂。
音樂教育“以美啟真”,關鍵在如何“啟”上。《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這里講明了“啟”的基本途徑。尊重個體是前提,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學習,才能保證教師引導的方向不會出錯。引導得法,學習才有興趣,學生才會主動。是主動選擇的,不是被逼屈就的,學生的個性才能擁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學生的個性發展了,他追求的東西就不同,他想的也不同,做的也不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創造性思維和個人素養,因為我們知道創造性思維必須從人的個性中產生。
啟而得法,是“以美啟真”的最終保障。如考慮到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黃自提出了:“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基本教學思路。這是符合認知規律的,當然值得肯定,但要視不同情況而定。假如有些音樂跟學生實際距離太遠,先初步理解再感知行不行?筆者看也未嘗不可。那么,就變成了這樣“初步了解音樂背景→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加深理解認識”。假如有些音樂現實感強,很貼近學生的生活,音樂配上影視,一下就點燃了學生的情感,就不如聽完之后暢談感想來得直接。“法”,規律要遵循,采用在“度”上。
無論是音樂欣賞還是學習演奏,興趣的激發和保持是激活學習動力的有效方法。興趣的激發,也許靠哄可以達到,但興趣的保持,必須建立學生對樂器和音樂的好感,明白學習音樂的益處,并且從獲益中得到鞏固。要讓學生愛上音樂,更必須培養堅定的人生信仰,樹立其高遠的人生追求,因此逐漸強化其精神力量。
音樂學習的方法千千萬,好的方法也無可計數。筆者認為,中學音樂多采用情境教學往往效果會好些。關于情境教學,筆者覺得也可以分一些層次。模仿或再現固有的情境是一層,模擬類似的情境是一層,創設新的情境是一層。一堂課里,若讓學生從低一層進到高一層,就能明顯覺察其效果,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出來。若進入某種專項學習,比較教學也是不錯的選擇。從同一題材選擇不同的曲目進行比較,有益于區分不同音調、節奏、旋律的表達效果。同一曲目若用不同的樂器演奏,可以讓學生從演奏效果中發現各種樂器的特點。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適時調整教法,有利于學生嘗試各種各樣的學法,提高學習的效果。
音樂是通向人心靈最好的藝術。現實中,音樂也得到社會的普遍喜愛。如何使美的藝術在教育中擔當起更好的教育作用?這將是一個永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