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秀
個性教育就是尊重人的自我個性、自我條件、自我選擇、自我興趣,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個性的解釋略有不同。如,有的把個性解釋為性格,側重于品性;有的認為個性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所表現的不同的精神特征,即各個精神作用方面所表現的個人的特異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面對的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并發展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優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
盧梭說:“教育就是生長。”杜威也曾對此進一步闡述說“教育意味著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的前頭并沒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對于我們的基礎教育,也是應該為學生提供環境,順其生長,發展個性,使之有能力將來獲得五彩繽紛的幸福生活。每個學生的生理素質、成長環境各不相同,我們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發現、激發其內在潛能,讓學生循著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把人的智能分為8類: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存在智能。每個人都擁有以上8種智能,但每個人的優勢智能不同,智能組合也不同,獨特的智能輪廓,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不管用任何方法,我們都不可能把任何2個獨立的個體教育成相同的人,就猶如再大的森林也不可能生長出一模一樣的兩棵樹木。同樣,面對任何2個不同的個體,我們也不可能試圖用同一種方法去培養他們。所以,真正為學生負責的教育,就是應該以個體為中心,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每個人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個性教育,從而構建其個人強項。
筆者的一位學生,從小學習藝術體操,曾獲省業余組冠軍。但是,她在其它學科的學習方面卻一直讓人感到無能為力。考試時,經常讀不懂題目,答非所問。初三年級歷次化學考試,分數基本在20-40分。其它學科的情況基本相同。教師和家長一起,想了很多辦法,卻收效甚微。歷次考試的挫折,幾乎要挫傷她所有的自信。高中去了一所國際學校,逃離了傳統的中學課程,選擇了走專業的道路,這讓她終于有了展示特長的機會,終于有了自信。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終生幸福。尊重生命個體,激發內在潛能,促進個性成長,是學生獲得幸福的原動力。學生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是否可以將其興趣特長、才智優勢等跟工作職業結合,是其是否獲得職業幸福感或取得更大成就的關鍵。人生規劃需趁早,我國以前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新一輪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催生生涯規劃教育需求。中學生生涯規劃,強調讓學生認識自己、發展個性,把個人的興趣愛好,才智優勢、社會家庭提供的發展機會相合起來。
筆者的另一位學生,曾以中學生的視角跟筆者探討什么樣的學校是好學校。她認為,一所好學校,首先是一所為每個學生負責的學校。每個學生能力不同,愛好和特點也不同,學校就應該提供很多機會,讓不同特點的人都能有機會提高并且獲得成功的喜悅,從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此外,她建議學校應該把學生的時間按7:2:1分配,70%的時間用來發展術科學習,20%的時間通過各類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特人格特質,另外10%也是他們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他們希望用這10%的時間親身體驗社會,體驗各類人際關系,學習如何“好好生活”。
“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這是我國培養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其中健康生活素養是應該最重要的一項,這是學生成長的前提,也是他們將來安身立命所需的最基本素質。面對將來,他們需要首先學會生存,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健康生活,身心和諧生長;學會感受幸福,陽光面對生活。這些,都離不開他們自己親身體驗。學會好好生活,也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父母。《人民日報》公眾號曾經推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業》。為每個生命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創造適合的教育,尊重個性,培養特長,引領學生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促使學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辦學理念和課程體系。筆者所在學校依托中山大學整合成不同的校本課程套餐,供學選擇。經過不斷探索,初中部現已形成“博濟教育”特色課程,分為“博”之系列和“濟”之系列兩大板塊。“博”之系列為干課程,包含英語發展特色課程、“英·日”雙外語特色課程、“英·德”雙外語特色課程、“品思數學”特色課程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濟”之系列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人文素養,如專家教授講座課程、學生社團活動、逸仙藝術節、博濟科技節等綜合實踐類課程,“濟”系列課程支撐主干課程,以達到課程統整之完美效果。在高中部,我們根據高中生的特點開設了“云梯計劃”特色課程,目標是培養個性化發展、具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課程涵蓋通識型、拓潛型和研究型三大類型、九大學習領域的20多門類,真正做到了以培養學生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