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利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主要是從歷史專業角度,闡釋歷史發展的脈絡。那么,對于高中生而言,如何才能將課程要求的素養,轉化為高中生應該掌握得必備知識與必備技能,是更多一線教師更為關注的內容。
一、往年高考歷史卷的常見問題
筆者從近五年的高考選擇題入手,從歷史思維邏輯的角度總結出選擇題常見的錯誤設置特點,梳理出落實核心素養的路徑。
1.標準(下定義)
此種錯誤設置特點是,通過給出的材料,在選項中直接得出一個宏觀上的結論或者概括,僅僅為命題者主觀理解,而非有定論的歷史史實。下面以全國卷試題加以說明(以下例證都為全國乙卷,前面時間代表年份,后面數字代表題號)
2.以偏概全(小數據大結論)。
此種錯誤設置特點表現為命題者,只是根據一段或者某一時期孤立的材料,即得出一個普遍的規律,或者是得出一個共性的認識,或者只根據一個史實,即得出一個最早、最晚、最大、最小、最多、最少、最高、最低等一系列的比較。
3.零和二元思維
針對學生的思維弱點,論述時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表述,對于高考時時間緊張,思維固化的學生,這種類型有非常大的迷惑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幾種錯誤的設置特點,都是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考察,標準或者下定義問題考察歷史解釋;以偏概全或者小數據大結論考察的是史料實證;零和二元思維考察學生的時空觀念。
二、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策略
針對以上歷史答題中學生常見的幾種錯誤,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現在比較有效的高考復習模式,通過思維導圖把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學生形成條理化、系統化的知識系統,構建起宏觀的知識體系,在大的框架之下,有機整合細小知識點,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做到全面復習。但是在構建導圖的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思維導圖作為知識的系統性框架,需要以一個宏觀的階段特征為引領,才可能進行有效的知識整合,否則只能淪為教材知識的簡單堆砌,無法起到思維訓練的效果。
以先秦時期為例,先秦時期最核心的的特征是“大動蕩、大變革”,那么圍繞這個核心特征進行整合,政治方面表現為禮崩樂壞,經濟方面的表現為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現并且得到部分諸侯國的確認,思想方面表現為百家爭鳴,都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通過界定一個最核心的階段特征,將三本專題史有效整合。例如,秦漢時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時期,學生圍繞這個核心,畫出了以下思維導圖:
二是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對自己寫的思維導圖進行說明講解,其他學生討論提問完善思維導圖,這是對思維導圖的升華,真正體現了思維訓練的效果。
2.小專題歸納
教材的編寫是以朝代作為依據,在歷史知識敘述中完整呈現歷史全貌,但是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命題者更多的是關注歷史的發展規律與脈絡,突出發展的過程及過程中的演變規律,這就需要對于教材的核心考點進行縱向梳理,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常見的核心考點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演進、君主專制的演進、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古代的土地制度、古代的賦稅制度,等等。我們以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為例,通過梳理從西周的貢賦制到秦漢的編戶齊民再到唐朝的兩稅法演進為明朝的一條鞭法到清朝的攤丁入畝,題詞暗處的核心變化是征稅標準逐漸由人頭稅向資產稅過渡,人生依附關系不斷減弱等一系列變化。厘清了歷史發展的脈絡,就能加強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從而有效答題。
三、結語
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時代新高考背景下對學生學科能力綜合素養的考察,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落實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也是新高考的題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