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李源

在長江之濱武漢,一座外形為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的大樓——中鐵大橋局橋梁科技大廈里,坐落著國內首家以橋梁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橋梁博物館。
館內,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使用的鉚釘和工具、南京長江大橋建設使用的鋼梁和重潛裝備、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穿過的工裝……一件件陳列在展柜或復原場景中的展品,凝結著一代代“大橋人”建橋報國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痕跡,也見證了新中國橋梁事業發展的崢嶸歷程。
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愛國主義精神凝聚磅礴偉力,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在新時代取得新勝利的必要之舉。
中鐵大橋局以橋梁博物館為載體,深挖新中國橋梁發展史中的愛國主義底蘊,用真實的故事人物、可感的史料文物、創新的展陳方式、豐富的教育活動,增強廣大員工和社會觀眾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熱情。目前,橋梁博物館已入選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在積極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讓我們走進橋梁博物館,一同感受新中國橋梁建設者血脈之中流淌的愛國情懷。
建橋報國守初心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橋梁事業的起點,中鐵大橋局(前身為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武漢大橋工程局)也正是為修建這座大橋而成立。大橋的建設不僅教會了新中國第一代橋梁人如何在長江上建橋,更熔鑄了“大橋人”基因中“建橋報國”的初心使命。
在橋梁博物館中,一處武漢長江大橋工地復原場景,令人身臨其境,仿佛穿越回到了60多年前那個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的年代。展區里,鉚釘槍、鋼梁、《管柱基礎》書籍、仿制的建橋紀念碑等館藏,都蘊含著一段又一段為新中國建設攻堅克難、堅守質量、不計個人得失的動人故事。
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內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既沒有在大江大河上建橋的技術和經驗,也缺乏機械設備和橋用鋼材。更加困難的是,長江天塹流經武漢的區域水深流急、江面寬闊,在當時,這種施工狀況可以說是世界級難題。國際上成熟的“氣壓沉箱法”基礎施工,在長江上根本無法使用。
盡管條件艱苦,但當年的橋梁建設者深知,武漢長江大橋承載著貫通南北交通運輸大動脈的重任,對于提升國內運力、加快全國建設步伐有著重要作用。他們下定決心,不僅要建成大橋,還要又快又好地建成大橋。
為解決長江上無法使用“氣壓沉箱法”施工的難題,中國橋梁建設者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攻克了圍堰防水、管柱沉入沙層、鉆孔、流沙等諸多難題,研制出“凹形巖石鉆頭”,成功實現了“管柱鉆孔法”這一世界首創技術,使大橋比國家規定工期提前了1年零3個月完工。
武漢長江大橋的質量關系著橋上行人的生命安全、關系著祖國南北大動脈的暢通、關系著全國建設的大局。因此,當時的橋梁建設者對質量的追求十分嚴苛。
武漢長江大橋的每孔鋼梁跨度128米,工人需要用直徑26毫米的鉚釘,穿過厚度172毫米的板束,將一孔孔鋼梁鉚合起來。然而鉚合這么厚的鋼梁在國內還是首次,技術人員和工人都沒有經驗。在鉚合了1萬多顆鉚釘后,現場有人發現,部分鉚釘和釘孔沒有鉚合密實。雖然這微小的縫隙在合理誤差范圍之內,但如果未來真的有一顆鉚釘發生松動,就會引起受力不均,導致整片鋼板松動,甚至造成橋梁垮塌。對此,大橋局經過慎重研究后決定,制定新的鉚合方案,鏟掉已經鉚合的鉚釘,重新施工,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隱患。正是這種對質量極其嚴苛的追求,讓武漢長江大橋在通車后的60余年間,沒有任何一顆鉚釘出現過松動,未發生任何質量安全問題,武漢長江大橋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橋堅強”。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時任鐵道部部長的滕代遠在儀式上說:“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在我國橋梁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它標志著我國橋梁工程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一橋梁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凝結著無數橋梁建設者的心血。盡管當時生活條件艱苦、施工任務繁重,但他們無怨無悔、盡職盡責,一心只想將新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他們之中,有些人的事跡被留存至今,有些人默默奉獻卻未曾留下姓名,但每當觀眾走進橋梁博物館,看到這些留存的史料文物,聆聽背后的建設故事,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年那群建設者愛國的熱血溫度和報國的堅定信念。
篳路藍縷啟山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對于中國橋梁事業來說,從曾經全面落后于世界,到如今在許多領域領先世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特別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各方面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時候,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與支持,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致努力,是推動事業發展極為關鍵的因素。
在橋梁博物館中,毛主席視察武漢長江大橋建設的照片、翻閱過的《武漢長江大橋》畫冊以及“江漢橋”“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的題字等展品,都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新中國橋梁事業發展的關懷與支持。
1953年,毛主席到武漢實地考察后,贊許了龜山、蛇山線的選址方案。1956年,毛主席在視察大橋建設現場后,對“管柱鉆孔法”予以極大地肯定。毛主席還對新中國橋梁建設事業作出了“建成學會”“將來在長江上修二十座、三十座橋,黃河上修幾十座,到處都能走”等重要指示。可以說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能夠順利推進,與毛主席的關懷和重視密不可分。
而后,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不同的橋梁建設工地視察指示,給予新中國橋梁事業關懷與支持。橋梁博物館中也珍藏了相關影像和墨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如果說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新中國橋梁事業的“掌舵者”和“指揮官”,那么以滕代遠、彭敏、王任重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員則是新中國橋梁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時任鐵道部部長的滕代遠,各項公務十分繁忙,但他對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卻格外重視,每年至少要去武漢兩次,有時出差繞道也要去現場看一下。他曾說,這座大橋修好了,可以為我國培養大批建橋人才,訓練出更多建橋工人,總結出更豐富的建橋經驗。

中鐵大橋局第一任書記、政委王任重,中鐵大橋局第一任局長彭敏以及中鐵大橋局第一任總工程師汪菊潛作為大橋局的主要領導,承擔的責任重大。無論是制定和完善大橋的設計方案,還是力推“管柱鉆孔法”,亦或是為確保大橋質量對1萬多顆鉚釘進行重新施工,他們都頂住巨大壓力,帶領廣大建設者攻克難題,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在博物館“建橋國家隊的光輝歷程”展區入口處,滕代遠、彭敏、王任重、汪菊潛的雕像雄姿英發、栩栩如生。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以他們為代表的先輩身上奮發圖強、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精神。
循著先輩的腳印,陳新、方秦漢、譚國順、文武松等新一批領軍者又挑起了新中國橋梁事業的大梁,在九江長江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等眾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橋建設中留下了奮斗的身影,書寫了新的“建橋報國”篇章。
薪火相傳育情懷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博物館參觀時所說:“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
橋梁博物館整理收藏了大量的歷史見證物,將其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材料,深入挖掘展示這些見證物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圍繞歷史見證物講好歷史故事,使觀眾充分感受新中國成立和發展的艱辛歷程,傳承好紅色基因。
自2019年5月18日試開館至2020年底,橋梁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6 569人次,持續開展了下基層、進校園、知識講座、直播云游博物館等形式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橋梁博物館格外注重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努力在他們心中播下愛國種子。例如:主動走進武漢弘橋小學金橋校區、邀請武漢三中近800名高三學子到館參觀、以直播形式帶領湖南省桂東縣上東村上東小學的學生“云游”博物館等。
橋梁博物館還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密結合。2019年7月,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中鐵大橋局機關共計278名黨員參觀了中國橋梁博物館,在體驗式教育中感悟建橋初心,追溯橋梁歷史,傳承建橋精神,弘揚橋梁文化。許多黨員都表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體驗式教育有利于激勵黨員干部以昂揚奮進的主人翁姿態積極搞好各項工作,更好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中國橋梁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為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橋梁博物館采用現代化展陳方式,打造數字化沉浸空間。除實物、模型、圖片外,橋梁博物館還重點通過5D電影、VR體驗、全景影片與橋梁合影、電子簽名留言等展陳手段,營造視、聽、觸多感官的立體化體驗環境,并將展覽場地延伸到室外,建成了橋梁主題公園。
文化產品是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中鐵大橋局在深入挖掘歷史資源的基礎上,組織拍攝了一系列介紹橋梁建設、講述建設者故事的視頻和影片,匯編了《一橋飛架南北——橋梁科普知識宣傳冊》《國家名片——中國橋梁》《長江大橋日歷》等書籍,開發了橋梁模型、書簽、文具等系列文創產品,并在博物館開辟專門的文化展區,將這些自主創作的文化產品,同武漢長江大橋蘇繡、橋碑拓片以及關于橋梁的紀念郵票、錢幣、紀念章、糧票等共同展出,以貼近生活、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一步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千館一面難顯波瀾壯闊,突出特色方知歷史精魂所在。中鐵大橋局將繼續深挖橋梁歷史底蘊,突出橋梁行業特色,為愛國主義教育打造一方獨具魅力的載體,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