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小學教育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群活潑好動、心智尚未成熟、缺少自制能力、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小學生。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作為小學教師,一方面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學生犯錯,另一方面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懲戒方式讓小學生認識到錯誤,并且幫助學生改正錯誤,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促進其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樹立正確懲戒觀念,加強班級管理
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層次的限制,在組織紀律性方面普遍偏低。因此,教師既要客觀看待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又要采取有效的懲戒措施,讓學生認識到自身錯誤,并且認識到改正錯誤的必要性、重要性與緊迫性。
首先,當小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既要理解學生,又要采取必要的懲戒措施。比如當小學生與其他同學打架斗毆時,教師不要急于批評打人一方,或者袒護挨打一方,而是要與當事人雙方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經過,還要就事情的真相向其他同學進行求證。當事情水落石出之后,再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比如讓過錯方向對方賠禮道歉或者讓其家長賠付對方的損失等等。這樣既不會錯失懲戒的時機,又不會發生錯怪某一位學生的現象,還可以讓犯錯誤的學生受到相應的懲罰,幫助其建立起是非對錯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的心智成長。
其次,要真正發揮出懲戒的教育作用。教師必須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以及這項錯誤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何種危害。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懲戒,積極改正錯誤,并且逐漸形成“是”與“非”的判斷能力。例如當學生遲到時,教師先不要急于批評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找到引發遲到的原因,并且找到今后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的有效方法。在懲戒措施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因為自己遲到會對整個班集體造成哪些不利影響,以此來引發學生的自責,從而避免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最后,教師要把握好懲戒的尺度。正所謂小懲是為了大戒,教師在采取懲戒措施時,既要讓學生記住這些經驗教訓,又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面對自己的問題,方可使學生主動進行自我改正與自我完善,實現個人素養的有效提升。
采取合理懲戒方式,定位班級管理
當學生犯錯時,教師采取懲戒措施,讓學生受到處罰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教師所采用的懲戒措施是否科學合理,卻與最終的教育成效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針對具體的懲戒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探究。
首先,懲戒主要是從心理層面發出,讓學生通過接受懲戒認識到自身所犯下的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基礎上,對錯誤原因及其危害形成深刻印象,避免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上出現類似問題,從而實現個人素養的顯著提升。對此,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置一個小紅花評比表。再利用每周班會時間進行評價與總結,對那些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嘉獎,而對近期犯過錯誤的學生則要鼓勵其通過自己的努力趕超他人,從而建立起更強的自信心與上進心。
其次,教師所采用的懲戒措施要機動靈活。具體的說,就是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懲戒方式。例如對于那些平時表現較好,偶爾出現一次錯誤的學生,在采取懲戒措施時要點到為止,只要起到引發其自我反思的作用即可;而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則要適當加大懲戒的力度,使其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與危害性。
最后,還有一些小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或者是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當這些學生犯錯時,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與他們進行心貼心的交談,了解錯誤的根源,幫助其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同時表示對他們改正錯誤充滿信心,讓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集體,像普通孩子那樣健康成長。
分享科學懲戒效果,優化班級管理
對學生家長而言,極有可能在不清楚原因的情況下對學校和教師所實施的懲戒方式心存芥蒂。比如懷疑教師所采用的懲戒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等等。因此,要確保教師所采用的懲戒措施得到家長的認同。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學生家長的誤會,從而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教師在采用懲戒措施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家長的感受,并且與家長進行良性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可。必要時,還要將問題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與家長共同研究出一個有效的懲戒措施,使學生偶爾出現的不良行為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形成不良習慣。只有這樣,教師與家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監督孩子是否及時改正錯誤,為其身心成長鋪平道路。另外,教師在向學生實施懲戒措施時,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教師的做法,并且讓學生從內心當中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心甘情愿的接受懲罰。否則,如果學生回到家中向家長抱怨教師對待的自己不夠公平,必然會引發家長對教師的誤解。
對于小學生來說,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對于教師所采用的懲戒方式卻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因此,教師要從引領學生心靈成長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危害性,從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處罰。只有這樣,才能在小學生心目中建立起是非觀念,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在今后的成長道路上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