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蘭 羅劍平
繼全國教育大會之后,北京市教育大會如期舉行,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對北京教育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通過九年一貫制改革、學區制、集團化辦學等多種方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了百姓家門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匯中學與原忠實里小學改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為周邊學生提供了優質、公平的入學機會。然而,當教育改革邁向深水區,人民的期望從“有學上”變為“上好學”時,文匯人又該有怎樣的擔當,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此,就這一話題與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和做法。
一體辦學,同頻共振
所謂一體辦學,就是打通中、小學管理建設的所有層級,在思想上融通價值理念,在行動上統一目標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一個體系 改革以前,兩校相距僅百余米,但由于學段間隔,彼此十分陌生。改革以后,為了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學校拿出一個副校長崗位,專門負責中小一體化建設,同時又派駐兩位主任加入小學行政團隊,保障改革措施落地,實現管理無縫對接。
一所學校 更換了校名,并不意味著情感上的融合,只有把“你們”和“我們”變成了“咱們”,才是一體辦學的標志。這三年,文匯中小學師生始終堅持“在一起”的原則,從開學典禮到教研活動,從學習培訓到文化生活,從課題研究到成果展示,力求“以文化融通促無痕對接,以雙向造血促有機整合”。
一個命運共同體 在2015到2016兩年間,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先統一思想,后統一行動,在梳理學校核心文化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匯中小學十三五發展規劃》。應當說,正是“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愿景,將我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文匯小學的更名,絕不能僅滿足面子上的需求,必須有里子上的變化。我們始終認為:學校工作是由每一節課組成、每一個活動組成的。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課堂,主體靠教師。
個體組團發展 改變一所學校的面貌,激發教師活力是當務之急。為此,學校通過選派教師到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跟崗學習等方式為教師“搭梯子,織網格,建平臺”,學校以組團發展的方式,著力提升教師個人的綜合素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群體組團發展 學校過去班級少,沒有年級組的建制,教研組的建設也比較薄弱。目前,學校已發展成一個年級六個班,共1100多名學生,教師團隊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把中學優秀教研組建設的經驗推廣到小學,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年級組、教研組團隊建設,實現了教師群體的組團發展。
校際組團發展 近年來,學校充分利用與景泰小學的深度聯盟關系,深入挖掘匯文教育集團的優質教育資源,在校際組團發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可以說,正是校際合作,為我們拓寬了視野,搭設了平臺,創造了機會,提供了資源。
貫通培養,整體設計
所謂人才培養的“長鏈條”,就是將原來的“6+3”變成“1至9”,從整體上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目標的貫通 在原有學生培養目標基礎上,結合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我們制定了1-9年級以培養目標為縱向主線,以課程資源為橫向輔助線的育人體系,并從途徑、手段、方法上加以固化,引領學校各項工作重心下移,以“九年貫通”代替“三年培養”,力求使學校教育過程更具連貫性、一致性和持久性。
過程的貫通 在實踐的基礎上,學校針對學生九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提出了“總體布局,分段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其結構為“四段式”:一是“啟蒙階段”(1-2年級),重在學習興趣的培養;二是“基礎階段”(3-5年級),重在學習習慣的養成;三是“提升階段”(6-7年級),重在學習能力的提升;四是“進階階段”(8-9年級),重在學習成果的運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其出發點就是要把中小兩極的“大斷崖”轉化為九年四段的“小臺階”,實現人才成長的自然過渡。
載體的貫通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人才的貫通培養,離不開整體化的課程設計。對于一貫制的學校來說,有條件從整體上考慮教育布局,打破課程內容和順序上的桎梏。為此,學校成立了橫跨中小的“大教研組”,開展聯合教研,研究學科素養的長鏈條培養機制。秉承著“全面育人,整體優秀”的辦學宗旨,文匯小學努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課程和階梯式培養。
一路走來,從改變校名到改變思想,從改變課堂到改變教師。三年來,我們實現了“公平”與“質量”的雙飛,向社會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然而,改革需要銳意進取,但規律需要靜心沉淀;成長需要磨礪挑戰,但效果尚需時間考驗。洗盡歲月鉛華,回首燈火闌珊,文匯師生一路走來,艱險中奮進,困乏里多情,愿守得教育初心,靜待繁花滿園!
(作者單位: 北京市文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