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方式多是對學生的單向輸入,學生也多是獨自思考、判斷或單向輸出,缺乏對社會事件的多元認知。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展多層面的思辨對話,讓學生多元感知真實而復雜的社會現狀與問題。
構建“課堂學共體”
從獨自思考到多層面的思辨對話,是獨學向群學的轉變,是學生學習觀的變化,也是以學導教的教學方式的變化。實現從獨學到群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構建“學共體”。什么是“學共體”?簡而來說指由學生和助學者(教師、專家、輔導者和家長)構成的,在一定的支撐環境中共同學習,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為目的的學習共同體。在“學共體”中,學生彼此對話,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資源;老師不再只聚焦教學流程,而是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是如何有效學習的。“學共體”的建立,讓學生不再是自己悶頭學,而是有了困難會求助,有了想法會分享,對別人的想法能思辨,讓自己的新想法層出不窮。“學共體”讓學習在每個學生身上真實發生,讓學習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群策群力。由此可見“共同體”與傳統教學班的教學組織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強調人際的交流與溝通習慣的培養,在對話中發揮群體智慧與學習激勵的作用,激發學習者持續學習的動力與信心,幫助學習者形成思辨與創新的能力。因此,構建“共同體”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因學習而產生的對話習慣。
關注多元對話
讓學生從習以為常的獨自學習中解脫出來,學會在交流對話中集思廣益,看似簡單,實則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對小學生來說,他不僅要能耐著性子去聽,還要肯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在眾多的意見中思辨,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從獨思到對話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對話習慣,還要通過教師的有效實施讓學生體會對話的好處,感知對話的價值。
生生對話—人人說,相互聽,能接納 一對一的師生對話效率低,因此將以往一問一答式師生對話,變成伙伴間或群體間的生生對話,此舉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生生對話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還能通過互學分享感受彼此的尊重,不斷提升學習思辨的能力。此外,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對話問題或任務設計重趣味、重交互,力爭人人有機會;二是關注學習提示的設計與引導,培養“聽、學、用”意識;三是引領學生學會接納,注重賞識意識的培養。
師生對話—不怕錯,會深思 深度學習,高效的生生對話雖然是主流,但高質的師生對話也不容忽視。高質量的師生對話不僅能傳遞教師自身特別的情感體驗與價值理解,幫助學生提升對已有認知的深層次認識,同時通過對話抓住有效生成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因此在實現高質量的師生對話時,教師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對話堅守無錯原則,營造安全、民主的學習氛圍。二是傾聽學生真實需求,借助生成推進思辨。以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為例,在遇到特別需要幫助的人群,能不能靈活處理插隊問題時,大多數學生都表示可以理解,但小張同學卻竭力反對。面對孩子當時的強硬態度,我可以感受到他可能在靈活處理插隊的問題方面遇到過難處,我并沒有對他的看法做出評論,而是引導他說出自己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原來他曾在生病照B超時,護士因為要照顧一位身體孱弱的老先生,讓老先生插到隊伍的前面,老先生的加入導致他沒憋住尿了褲子。媽媽批評了他,他也因為重新憋尿而延誤了B超時間。面對他的實際問題,我引領大家進行了討論,如果你是小張,當時你會如何處理?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經過討論總結,事急優先、因事而議的原則在孩子們的回答中都到了認可,同學們的討論讓心中有怨言的小張找到問題的癥結。
生本對話—會預習,會收集,會質疑 對復雜社會現象的道德價值判斷受社會經驗、生活經歷、認知能力的限制,每個學生生活經歷不同,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都存在局限性,但學生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討論得以彌補,完善自己的經驗和認識。生本對話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學前預習及收集資料開展有效的自學。特別是在道德與法治的法制專冊的教學中,教師要借助設計好的預學單,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學的習慣,指導學生學會借助網絡媒體、書籍查找、采訪記錄,收集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并通過預學提出自己學習的困惑或感興趣的問題,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質疑開展對話教學。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強調服從、缺乏創造”的獨思式教學,建構一種基于獨思在對話中進行高質量思辨的教學樣態。教師需要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幫助學生改變學習觀,建立形式多樣的對話關系,讓學生在對話探究中明確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從獨思到對話的教學作為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樣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探討、實踐。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五小學本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