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趣味朗讀,則是針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年齡特點,充分利用各種趣味元素,努力與朗讀教學結合起來,把單調的朗讀教學和興趣盎然的表演活動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興趣中朗讀,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豐富朗讀形式,提高朗讀能力,鞏固朗讀教學成果。
趣味朗讀教學的意義
將趣味朗讀引入語文教學中,對提高朗讀教學效果、實現朗讀教學目標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一是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趣味朗讀是一種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段特點的教學方法,能夠喚起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動腦、動手、動口,協調好所有感官參與朗讀活動,從而在朗讀中享受到朗讀樂趣,提高朗讀積極性。二是豐富學生的朗讀情感。趣味教學能夠使朗讀活動不再枯燥、生硬,而是融入了更多帶有情感的文本解析教學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文中的情感,建立起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從切身體會出發有情感地朗讀課文。三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將趣味朗讀運用到語文課堂上,能夠讓學生主動探尋朗讀方法,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達到寓教于樂的朗讀教學效果。
多途徑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讀是教學中很重要的環節,從啟發談話開始到認識字詞、教師講解、朗讀、復述,直到結束談話,都離不開讀。讀多了,讀熟了,課文的語言就可以進入學生自己的語言。
創建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朗讀情感 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易融入情境中喚起情感體驗。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意境,并融入意境感知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而讓學生有情感地朗讀課文。例如,在教學《青蛙寫詩》一課時,由于課文內容帶有童真童趣,所以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為學生創設趣味情境,喚起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情感。
運用趣味朗讀形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趣味朗讀形式調動學生參與朗讀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動口與動腦協調起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整篇課文的節奏感較強,教師可采用趣味性問答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語感,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如“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教師的激趣引導下,讓學生一邊回答問題,一邊領悟句式格式,為朗讀好這篇課文打下基礎。
組織趣味演繹朗讀,營造愉悅朗讀氛圍 教師應組織趣味朗讀活動,將表演與朗讀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造思維,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課文,進而將自己的理解帶入朗讀,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烏鴉喝水》一課中講述的是烏鴉找水喝的故事,描述了烏鴉找到水卻無法喝到水的焦急心理,以及烏鴉想辦法喝到水的高興心理。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烏鴉的心理和情緒變化,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烈日當頭,當你非??诳实臅r候卻找不到水,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當你找到一瓶礦泉水之后,卻無法打開瓶蓋,又會是什么心情呢?”在學生深有體會之后,選擇幾名學生伴隨著教師的范讀表演烏鴉喝水的動作、心理和情感變化,讓其他學生評一評哪名學生的表演最惟妙惟肖。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一起朗讀這篇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在朗讀教學中組織趣味化的角色扮演活動,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文本中的角色情感變化,并將這種情感感悟融入朗讀,增強學生朗讀的感染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探尋更適合學段的趣味朗讀教學法
選對課文,找準表演式趣味的切入點 基于單元總目標選擇課文,從語言特點、語言形式、語段結構出發,尋找可以進行表演的切入點,安排學生發揮想象力朗讀。童話、詩歌、童謠題材的課文可以用趣味朗讀法、表演法,但部分文章仍要實打實地落實在字詞與基礎上,并不適合趣味朗讀。
拓展課程,捕捉生活中表演與誦讀的著力點 在學生的生活中,從經典誦讀課堂、班級故事會、道德與法治課堂等不同的課堂情境中尋找趣味朗讀的童謠、故事、詩歌等,讓學生誦讀。我校還有社團課程,也可以將趣味朗讀法鋪設進小主持班、經典誦讀等,校園生活里的趣味朗讀不僅只在語文課堂,還可延展到課后和家庭中,如開展“好聲音”“小小朗讀者”“和大人一起讀”等活動,來維持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分享的自主學習最佳狀態。
積極實踐,提高教師的自我朗讀修養 教師在開展朗讀教學及研究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了解與朗讀教學相關的朗讀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甚至培養對文學改編的能力。對于朗讀教學,教師要學習更多相關知識,積極提升朗讀水平。
總之,趣味朗讀是引領小學低年段學生進入語言世界的一把金鑰匙,也是夯實語文學科素養發展的奠基石,要讓趣味朗讀教學真正成為伴隨學生終身發展的一門學問,還亟待廣大教師的責任擔當與智慧引領。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城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