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潔
美育以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創作能力和對藝術長久的興趣為主要任務。我國現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受到普遍重視,而美術課堂又是學生藝術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徑,揀取生活之材,滲透美育內容,豐富美育形式,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還可以啟迪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力。
風景寫生:在自然中尋找美
學校風景所表現出的是自然與建筑的融合,兩者相得益彰,構成完美的畫面。無論是城市校還是鄉村校都有各種各樣的綠植和花卉,而這些植物總會進入學生的畫面,或為主角或為配角。但是經過觀察會發現,一部分學生不能畫出植物的動態變化,作品沒有生命力。在小學美術課本里有《我身邊的植物》這樣的課程,如果通過多媒體演示或將盆栽花卉拿入課堂對景寫生的方法開展教學,對實物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學生就可以創作出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植物繪畫作品。由此可見,把美術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進行室外寫生創作非常有必要。在寫生課的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現場指導觀察和多角度示范的方式進行教學,對學生寫生過程中遇到的難點進行收集,課上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示范。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學生對寫生課有了初步的認識,還能根據自己的審美發現獨特的自然美、表現個性化的自然美,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欣賞大自然中植物千姿百態的變化美,提升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知美、表達美的能力。利用植物寫生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發現、勇于表達的學習態度。
變廢為寶:讓廢物綻放新的美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垃圾也逐漸增多,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利用環保理念開發善于創作的頭腦。廢棄物是一種潛在的資源,需要對其進行深層次開發,變廢為寶。對于這種美術資源的開發,主要教學形式是實踐教學法。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時間搜集相關的廢棄材料,根據材料特性提前構思設計圖,創作出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美好。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從自我做起,嘗試著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因質創造 把收集到的廢鐵絲做成運動的人物形象,組合成運動的場景。其中,人物的比例和動作比較難做,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講解人物比例和親自示范,帶動學生一起動手,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還可以把搜集到的不同顏色的布料進行剪裁,做成彩色的坐墊,既能裝飾生活還具有實用效果。
因勢造型 根據搜集到的物品本身的形狀進行剪裁和修飾,創作成新的有價值的物品。例如,將用完的洗衣液桶洗干凈,用勾線筆先在上面畫出造型,再用剪刀剪裁,可以制作成花盆裝飾教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因勢造型,巧妙地利用物品本身的優勢,進行再創造。
廢棄物在美術課堂的應用,既可滲透環保理念、豐富學生美術實踐素材,還能實現跨學科的融合,體現當代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性,更重要的是把當今社會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付諸行動,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美的種子。
用美的眼光去發現特殊材質的美
學生對于特殊材質有天然的好奇心。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低中階段應該讓學生嘗試使用多種材料來表現,豐富學生藝術表現手法。到了高年級階段,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材質進行藝術創作。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應該充分地選用適于課堂教學的材料進行教學,這主要體現了美術自然資源的豐富性,使用這種教學資源應采取實踐教學法,課前教師指導學生提前準備好特殊材質,并對學生準備的材料進行挑選,使之更適合在課堂上使用。
石頭 石頭畫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畫法,可以結合石頭的造型進行裝飾。利用這種畫法,可對學校花壇邊的石頭進行美化,也可以在小石頭上作畫做成小裝飾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學生識別自己的石頭,每顆石頭造型不一樣,適合的圖案也不一樣,根據石頭造型構思方案,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筆作畫。最好選用水粉或者丙烯等材料進行作畫,顏色易于鋪開、色澤艷麗、易于保存。每個人作品都有不一樣的形狀和風景,增加了課堂趣味性。
樹葉 用樹葉作畫主要體現呈現方式的豐富性。有拼擺畫、拓印畫、樹葉畫等種類。通過用樹葉作畫,一方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是將生活與藝術相結合,把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美,經過再創造變成藝術美、個性美。
總之,美術學科是承擔美育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在美術課程中開展美育教育是新課改賦予美術課程的重要職能。而通過擷取生活之材,將其運用到美術課中,不僅能夠豐富美術課堂中美育教育的形式,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認識到更多美的內容與方式。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自然對于人類的饋贈之美,以及生活中的隱性美。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