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晶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意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因此,數學活動也應重點培養幼兒的思維和過程性能力,將重點落在幼兒是怎樣學的。基于此,北京市通州區大方居幼兒園在關于主動學習課程研究與落實的過程中,發現優化師幼互動版塊中的“提問策略”是幫助幼兒有效思考和提高過程性能力的有效途徑。如何在數學領域集體活動中通過“提問”提高幼兒的過程性能力也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開放性提問,促進幼兒有目的地交流
雖然幼兒每天都在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但引導幼兒運用數學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是我們本次研究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幼兒在園期間的數學發展水平與師幼互動時使用的數學語言有關。為此,教師應利用身邊的數學信息與幼兒進行討論,引導幼兒發現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因此,教師的數學活動應該是生活化的,應該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活動內容。同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多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這樣可以使幼兒思維開闊,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此外,教師給出的關于開放性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多個、不能是唯一的,這樣幼兒才能在提問后充分地思考,主動去發現更多的答案,并從多種答案中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實踐證明,開放性問題能夠讓幼兒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更加的自信,在答案不是唯一標準的情境下進行交流,幼兒是輕松的、大膽的、積極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模式活動中,一般開放性的問題會出現在識別環節,而這個環節也是讓幼兒獲得自信的最好環節。
指向性提問,促進幼兒有推理地論證
推理論證是一對連詞,它們是分不開的,并且有著相互印證的特性。當幼兒在數學活動需要推理、論證一個問題時,就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相關推理論證的經驗,通過不斷探索最后得到答案,這也是數學活動的樂趣。因此,教師應在數學活動中通過提問,給予幼兒有充足的推理論證的機會,完成提高幼兒推理論證的能力發展這一目的。教師在數學活動中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指向性、目標性,不能是盲目性的觀點。同時,數學活動需相對嚴謹,重在培養幼兒嚴謹的邏輯思維意識,讓幼兒學會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多元化提問,提高數學表征能力
在數學模式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探索操作,引導幼兒通過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現一個模式。首先,教師提供的材料要考慮不同維度,如顏色、形狀、圖案、大小等,從而激發幼兒運用多種表征方式進行創造。其次,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提問,提高幼兒的表征能力,促進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思考。表征的形式有很多,如實物、圖片、圖畫、符號、動作、聲音等等,教師要針對表征的不同形式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征同一個模式。這時,教師的提問往往是多元化的,不是單一維度的,從而有效幫助幼兒進行模式轉換。鼓勵幼兒通過不同方式表征的目的在于給幼兒提供充分思考的機會,當幼兒能夠將實物、圖畫、文字等多種維度表現同一個模式的時候,說明幼兒真正地理解了模式的含義。幼兒學習的目的就是將數字、符號實際應用。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在生活中注重運用提問,促進幼兒更多地進行轉換和表征,幼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建立了對數字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境性提問,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性能力中有一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活動中通過創設一個情境性的提問,帶入幼兒主動思考,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需要根據當前的活動創設一個將要發生的問題情境即可達到發展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穿糖葫蘆”模式活動中,教師在拿出糖葫蘆的時候說:“你們看這串糖葫蘆,我不夠吃了,你們誰能幫我再串一點?”教師創設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情境,自然而然地將幼兒帶入思考。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幼兒是不知道的、沒有預測的,完全是在師幼互動的情境下自然產生的。
目的性問題,提高數學聯系能力
聯系能力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兩者之間存在的某一種聯系,它需要有兩個內容才能產生聯系。因此,在數學模式活動中,教師應通過提問聯系其他核心數學經驗,將模式和其他核心經驗進行有效聯系,從而幫助幼兒在這兩者之間自然地建立聯系。
總之,如果一節數學模式活動能夠運用以上五種提問策略,幼兒就能在教師的提問后深入思考,逐步發展過程性能力,提高思維水平。因為教師的每一個提問都是細致斟酌、有目的性、有目標性、有發展性的;看似簡單的提問,實際上蘊藏著教師的深刻思考,包含著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提問,發展幼兒的數學學習能力及過程性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大方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