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小學和初中分屬義務教育的不同階段,在英語教學上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小學側重興趣的培養,初中側重基礎知識、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所以存在著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不當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起始年級英語的教學效果,全面提升初中階段英語教學成績,廣大英語教師應不斷探索研究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探尋更多有效的解決措施。
注重心理情感和學習方式的銜接
注重學生心理情感的過渡銜接 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興趣為目標,任務比較簡單有趣,學生心理負擔和壓力較小。但是進入初中后,簡單直觀的英語知識變得抽象復雜,語法、閱讀、寫作對學生英語能力提出更多維度的要求和考核,學生學習壓力和負擔明顯增加,極易出現自我否定、焦慮、緊張等消極的情感體驗。克拉申情感過濾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自信心越強,焦慮感適度,情感對于語言輸入的過濾作用就小,學習者從而獲得大量的語言輸入,二語學習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在小學畢業年級可以適當對初中知識進行了解和體驗,保持積極的情感心理狀態。比如讓學生做一些初一初二的考題,獲得攻克更高年級知識的成功體驗;在小學可以重點講解與初中緊密銜接的重點詞匯語法,體驗初中內容時可以讓其輕松掌握,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維持學習英語的興趣與熱情。
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銜接 初中階段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此時掌握良好的學習方式是學好英語的重要保障。所以在中小銜接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學生課上課下學習方式的修正和培養。小學英語教材中的Phonics部分教師應精心設計,從小學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從而幫助學生詞匯的記憶與積累;從小學就要注重學生英語字帖的練習和評比活動,在英語初一Starter單元關注學生字母書寫的規范和卷面的整潔;英語課堂要耐心教學生如何做筆記,小學階段給學生做筆記的時間,中學階段可通過教師的查閱和年級評比活動激勵學生課堂記錄重點,循序漸進,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學的活動設計要有分層,讓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大膽提問,積極發言;課下一定要制定計劃定時定量聽英文素材,閱讀英文文本,大聲跟讀,多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語感。
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銜接
注重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要全面深入研究英語教材,了解課本編排順序,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體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關注教學內容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在聯系。首先,仔細研讀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的等。其次,通讀教材,整合教材內容,設計單元教學思路和活動,理解教材編寫思路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與小學相應主題內容進行銜接,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將中小學內容融會貫通,從而達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利于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注重教學方法的銜接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中小學英語銜接,中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銜接應創新性地將中小學教學方式相互融合。一方面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在小學畢業年級的英語教學中適當采用初中英語教學中所采用的講授法和操練法,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不僅注重語言的意義也逐漸關注到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來。作為小學畢業年級的學生,通過六年的英語學習積累,已經有一些英語學習的經驗和基礎知識作為根基,能逐步適應教學方法的銜接。
開拓中小學交流的新渠道
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構建中小學溝通合作機制 北京中小學在慢慢經歷著集團化辦學的變革浪潮,學校共同體的發展背景下除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實現了更多真正意義上的九年一貫制的認真落實,為中小學的教學銜接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更方便構建起兩者教學間的常規溝通機制,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師開展教學交流活動,互通有無,經驗共享。
促進學生間的互動交流 在促進學校與教師間進行合作交流的同時,也應為學生英語學習搭建橋梁。中小學集團校間舉辦相應活動,促進中小學生學習經驗的交流,豐富學習體驗,從而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從主觀上感受高年級階段的英語學習和生活,提早形成中學英語學習的主觀認識,有利于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身學習規范的修正,主動形成好的學習習慣。為促進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校際間可以定期舉辦英語活動的互動,通過一系列密切交流與互動合作,極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小學生熟悉初中學習生活的真實情況,降低對于未知陌生環境的恐懼和焦慮,從而可以順利實現心理過渡銜接,并對初中英語學習生活感到向往且充滿信心和希望。
總之,中小學英語銜接的問題關乎學生能否順利平穩地實現不同學段的過渡,也影響著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發展和初中英語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在中小學銜接的關鍵時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幫助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同時遵循漸進性和連貫性的原則,不斷探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情感與學習方式上的有效銜接方法,努力搭建中小學一體的學校間、教師間和學生間的溝通平臺。
(作者單位: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