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村里來了幾個負責農村保潔工作的人,他們不問三七二十一,挨家挨戶用電動三輪車把農戶堆放在屋場及四周的木板柴草等雜物拖走,將水窖用碎建筑材料填滿,還將農民堆在家門前的沙子瓦片運走了。有的堆放在田頭的許多桑條,原本打算曬干了當柴燒,突然不見了。問及原因,他們解釋說是上頭在整治農村環境,亂堆亂放影響美觀。
一時間,村民議論紛紛,對這種“一刀切”的做法表達不滿。在農村,燒柴仍是重要的做飯方式,有的老人不會使用煤氣灶或出于習慣仍使用土灶。柴草對農民來說,必不可缺,是重要的生活資料,燒柴也省下了燒電燒氣的費用。我們村里,經常有老人結伴去很遠的地方撿樹枝木棍,一去就是半天,拿回家后用刀劈碎曬干,存好慢慢用。平時在路上看見一根樹枝,他們都要當寶一樣撿起。這些長時間辛苦攢下的柴草被強行運走,農民心疼但又無可奈何。
另外,有些農村老房普遍年久失修,平時需要做一些修修補補。舊磚瓦和沙子正好派上用場。但現在,也都被拉走了。
柴草、磚瓦、水缸,都是農村的象征。沒了柴草,哪來炊煙裊裊?沒了舊磚瓦,如何修補舊房?填了水缸,如何展示農家的真實生活?建設美麗鄉村,的確需要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但整治環境不能破壞他們正常的生活。拿農民家門前的柴草說事,如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搞面子工程,就太不應該了。鄉村該有煙火氣,新農村建設也要保留鄉風村貌,讓人們望得見炊煙,記得住鄉愁。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4.21 姚孝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