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先民大遷移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余勢力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元末明初這場連年戰禍,使長沙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于是,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兩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并允許“插標占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四川德陽地區作戰頻繁。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四川。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四川三石碑再現史實
據四川媒體稱,四川樂山市犍為縣清溪鎮發現的三塊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歷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學家們因此認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至少被延長近60年。
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戰(公元1776年)。在清溪發現的3號碑字跡最清晰,碑文可見:魏佐宗、魏佐信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楠水鄉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緒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歲,那么在江西出生時間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從碑文中的年月推斷,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湖廣填四川”的時段過短,三塊碑文證明清溪鎮接納自主性的移民至少還持續了近60年時間。
湘粵人祖籍多是贛人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早年對湖南人由來的研究,得出結論:湖南人來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遷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穡耕墾為主。因避免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譚其驤先生認為,早至五代、兩宋、元、明時期,就有大量移民進入湖南,而元、明時期數量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的移民規模最為空前。譚其驤先生特別指出,南宋以前,奔襲向湖南的移民幾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江西先民曾數度遷移,現今不少湖南人身體里流著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專家們稱,僅從湖南省桂陽縣來看,劉、李、袁等大姓都是從江西一帶遷徙過來的,但遷入的時間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陽縣人多數為唐宋以后從外地遷入,其中10姓來自江西。江西向粵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余波。粵北和湖南之間盡管橫亙著五嶺山脈,但在地理位置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廣東北部,而漢代修筑的長安至嶺南的西京古道,越過湘、粵邊界的騎田嶺,成了湖南進入粵北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的另一條通道。此外,從湘南流入粵北的武水,則是兩地自然的交通途徑。歷史上江西人遷入湖南,便沿著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擴散到粵北地區。
贛文化遍布半個中國
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就會不約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萬壽宮。在江西商人的眼里,無論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團體還是獨步于江湖,都忘不了贛人的人格神——許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明朝以來,遷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會幾乎都建有萬壽宮,其附屬或是另建的江西會館,更是星羅棋布。萬壽宮畢竟是民間建筑,可以富麗堂皇,也可以樸素照人,因此就連云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緬邊境,也有比比皆是的江西萬壽宮。在湘西的鳳凰古城,聲名遠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和陪襯建筑遐昌閣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萬壽宮遍及大半個中國。
歷史上的移民大沖突
明中期以后,江西的工商業移民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那時享有“無贛不成市”盛譽。當時,江西樟樹的不少商人都前往湘潭地區扎根經商發財,并建萬壽宮或江西會館,沒想到至清代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的移民大沖突,頓時血流成河。
話說清代中期時,江西移民去看戲,他們在講江西土話時,引來湘潭人的哄堂大笑,江西移民當時覺得受了侮辱。為此,江西移民在萬壽宮搞了一場演出,故意將湘潭人誘進萬壽宮,然后殺掉不少湘潭人。湘潭人不服氣,決定報仇雪恥,此后也發誓要殺江西人。沖突進一步升級。此事驚動了上層,在皇帝與湖南官員的出面協調下,不斷上演的流血沖突才得以平息。
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后代,湖南人認為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關系,因此就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江西是湖南人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們的親戚。于是,稱呼江西人為老表亦是情理之中。還有一種說法是贛地的先人們很相信風水,另外在遷移的途中為便于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據說,學術界大都贊同后一種說法。傳說固然有些離奇,但以傳說所發生的時間和所敘的事情來看,歷史上倒也發生過與傳說大致相吻合的事件。(據“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