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來,在一次次的上門走訪,一次次的“一對一”結對幫扶中,楊敏和團隊的90名“愛心媽媽”,共同撫養了108名孤困兒童。楊敏說:“一路走來,更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幫,不能只是給錢
2007年江蘇省如皋市人代會上,楊敏碰巧坐在如皋市婦聯主席王桂蘭身邊。兩位女代表聊得很投緣,王桂蘭就把婦聯剛接到的孤兒丁廣銀的求助案例說給楊敏聽:“13歲的孤兒丁廣銀,因為上學無望喝農藥自殺。農藥是假的,孩子沒死,食道受傷,目前在醫院救治。如果沒有人救他,這個家庭就完了。”王桂蘭問楊敏:“看能不能想想辦法?”
事后楊敏得知,在丁廣銀4歲時,他的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出走。爺爺告訴孩子,他的父母雙亡。因為家族遺傳,丁廣銀眼睛高度近視,上課根本看不清黑板,只能借同學筆記抄,但他的成績一直不錯。丁廣銀的爺爺一直靠養羊供孩子上學。那一年,爺爺生病了,花掉了賣羊的錢,無法再供他上學。一氣之下,孩子喝了農藥。
“那時候,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下午連一元錢的營養餐都吃不上。”對這些情況,楊敏早有耳聞,但丁廣銀的不幸還是深深觸動了她。“能不能幫幫這些孩子?”作為當時公司的副總經理,楊敏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議。很快,50萬元的愛心款一次到位。
2008年初,一場多年不遇的大雪尚未消融,楊敏和如皋市婦聯的工作人員花了一周時間走訪20個鄉鎮。孤兒家庭的貧困程度,楊敏記憶猶新。丁廣銀的家里沒有任何家具,寒天里,家中沒有棉衣,他身上套著6件的確良校服;陽陽,矮矮的個子,黑瘦黑瘦的,手背上滿是魚鱗般的皴疤,失去雙親的他與叔叔一起生活,家里一貧如洗;瑤瑤,剛出生就被拋棄在橋洞下,被現在的爺爺和養父抱回家撫養,13歲時,養父就去世了……
每一個孩子的生存狀態,都讓楊敏心生憐惜。她和總經理陸彪商量后,決定發動公司全體職工,建立機制幫助更多孤困兒童。“幫,不能只是給錢,更要給愛。”楊敏說。
愛心付出的意外收獲
為了讓自己的愛心團隊更規范、更長久,在楊敏的建議下,2008年,南通市愛慕士愛心基金會正式成立。有了基金會,幫扶的兒童一下子增加到50名。
2012年的一天,丁廣銀眼睛反復脹痛,經醫生診斷,急需做視網膜剝離手術。基金會立刻聯系上海的眼科專家,并派專車由丁廣銀的專職“愛心媽媽”陳靜帶著,趕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醫院了解到丁廣銀的故事后,不僅大幅減免醫療費用,醫護人員還自發捐款2000元給他,做術后康復。丁廣銀轉身就將捐款全額捐給了基金會。醫院負責人當即表示:未來將為愛慕士基金會建立永久綠色通道,丁廣銀在醫院終身免費治療。
楊敏說:“愛是一種力量,有一種磁場,我們助人的同時,也是一場自助。”
“有位職工30多歲了,從來不知道母親的生日,結對幫扶后,他意識到家庭的重要。從那年開始,他每年都要給母親過生日。”楊敏說。讓這位職工意外的是,他所在樓棟的很多鄰居知道他在幫扶后,紛紛加入。“如今是這一個樓棟的居民,在幫助孤困兒童所在的村子。”楊敏開心地說,“這種事情是會傳染的。”
有能力助人更幸福
確定幫扶對象后,公司會對“愛心媽媽”進行培訓、建立積分評價機制。比如開學時,要帶結對孩子去學校交學費,和學校建立聯系;每月特批“愛心媽媽”一天帶薪探望日,與結對孩子共處;每年春節,孩子們穿新衣、拿紅包,和“愛心媽媽”吃團圓飯……
“對這些孩子,愛心基金全額解決他們的生活費、學費,一直到他們大學畢業、獨立工作。”楊敏說,一旦有職工退出或工作出現變動,就會有其他“愛心媽媽”接任,直到孩子們走上工作崗位。實際上,那些孤兒長大后的婚禮,都是“愛心媽媽”張羅的;他們家里老人去世,同樣由“愛心媽媽”出面操辦。
14年來,“愛心媽媽”已經在如皋幫扶了88名孤困兒童,同時在設有分公司的安徽六安,幫扶了20名孤困兒童。在這些孩子中,已產生了26名大學生,有37個孩子已經就業,9個孩子組建了小家庭……有的“愛心媽媽”已經升級為“愛心外婆”了。
作為被幫扶兒童中的“長子”,丁廣銀會像兄長一樣照顧、開導弟弟妹妹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比需要別人幫助的人,更幸福。”看著丁廣銀,楊敏笑了。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