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曉潔
孩子的本性是活潑好動的,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小磕碰和小摩擦,同時也會有很多不適應:不適應玩具要分享,不適應要排隊喝水、盥洗,不適應幼兒園的各種常規等。因此,幼兒難免會出現不小心摔倒了、被玩具劃傷了、和小朋友爭搶玩具和“地盤”等行為,甚至會發生咬人、推人、撓人等情況。其實,這些都是很正常的,這和成人間的打斗有本質區別。但是現在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個別家長當幼兒在園發生小摩擦時,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為此,幼兒園可以利用家長會,對家長進行這方面的指導和培訓。
在家長會上提前說明 新學期家長會是對家長進行指導的契機。幼兒在適應集體生活的過程中會產生相關的交往問題,在日常交往中,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與同伴產生摩擦或糾紛。在幼兒還沒有小磕碰、小摩擦的時候,提前跟家長介紹每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及今后可能發生的小問題,比如小班幼兒會“咬人、撓人”;中班幼兒會“告狀、推搡”;大班幼兒可能會出現“打架玩”等情況。這樣,能夠讓家長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到這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小插曲;同時,也讓家長意識到幼兒由于安全意識還不強、平衡能力差,不小心摔倒、絆倒的情況也會時常發生。當然也要向家長闡明,教師會及時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正確教育,但也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教師掌握一手材料,及時溝通 幼兒在園發生的問題,教師要了解清楚事情的起因、過程、結果。同時,要第一時間給家長打電話,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也要向家長描述針對發生事件教師所采取的措施和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的方案,努力得到家長的諒解和支持。
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解決問題 教師要公平公正、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要了解發生小磕碰、小摩擦的原因,通過正確的處理方法解決,并不是一味地指責“打人”的小朋友,要引導幼兒說說出現矛盾的原因和應該如何解決,同時教育幼兒如何保護自己等。
避免讓雙方家長直接接觸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比較小,不存在校園欺凌事件。每位家長都應對孩子在園受的傷進行客觀的界定:是在游戲中無意發生的,還是被故意欺負……但有些家長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受傷了,在沒有考慮是無意傷害還是故事欺負時,就直接找到“打人”小朋友的家長。這樣,雙方在沒有教師從中協調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沖突和矛盾,因此,不建議教師直接把問題拋給雙方家長,讓他們單獨解決。同時,也不要向雙方家長提及幼兒和家長身份等。
教師要作為中間人,同時跟兩方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孩子正常交往。父母不要因為幼孩子間常發生爭吵和糾紛,就限制他們與同伴交往,要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在糾紛和沖突中獲得體驗,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