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家校合作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家校合作的形式使學校的力量與家庭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限度,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應實施在每個學科,在體育學科中更是不可或缺。家校體育合作的實施,對于學生體質健康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影響家校體育合作的因素
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體育素養不高 首先,當前絕大多數小學生的家長都需要為了生活而工作,家長的工作時間與學生上學時間基本吻合,造成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高質量的陪伴更是稀缺。因此,家長沒有時間和機會參與學校的教育,他們也就自然而然會忽視孩子的教育。其次,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影響所產生的,它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質水平、體育技能、體育品質、體育個性等方面的素質與修養。但現階段家長多數為70后、80后,相對是年輕的,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良好的體育教育以及體育鍛煉,且少部分家長擁有豐富的體育運動經歷以及一定的體育素養,但大部分家長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必備的體育素養,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利用自身素養引導孩子進行良好的體質健康鍛煉。
家長自身角色定位不準,家長和學校缺乏溝通交流 一方面,很多家長認為學校是專門教育孩子的,教師具備專業的體育教育技能,所以完全把孩子交給學校進行管理。他們只有當孩子出現問題才會主動和教師聯系,且把自己作為被動的教育者。另一方面,當前大多數家長處于被告知的地位,只有學生出現了棘手的問題,教師才會把家長請到學校。而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文化課成績,基本不會問及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情況,也很少通過班主任交流學生體育方面的內容,體育教師也不會就關于孩子體育方面的問題和家長進行溝通,另外,有些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沒有自信和教師交流、溝通。
體育教師專業素養不足,家校合作技巧有待提高 首先,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迅速發展,很多新型、科學的體育教學方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很多體育教師很少有機會能夠走出去接觸心得體育教學方式。其次,很多新興體育項目正在流行,如飛盤、滑板等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但是很多體育教師因為主觀上不想參與,與時代脫節,最終導致相關專業素養不足。再次,部分教師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導理論,且年輕教師的比重越來越大,青年教師作為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施者,缺乏與家長在體育學科層面的交流技巧,指導能力也稍有欠缺,容易被家長提出的教育問題難倒。
家校體育合作新方法
體育教師與家長建立基本聯系,主動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一是班主任與體育教師共同組建班級家長微信群、釘釘群等,以便體育教師與家長溝通,為學生提供指導,通過家長上傳學生在家鍛煉的圖片、視頻等,了解學生在家進行體育鍛煉的情況,全面掌握學生在校和在家的運動情況和問題等。二是體育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的體育教學計劃;為學生布置體育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每天進行體育鍛煉,家長對孩子進行監督與引導,進而提高家校體育合作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改變傳統觀念,思想上與時代、潮流接軌,主動學習體育新項目、新知識,豐富自身體育專業素養;借助書籍、網絡學習家庭教育理論知識,向經驗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學習經驗,掌握一定的解決家庭體育問題的技巧與能力。
開設“體育知識與技能家長課堂”,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 一是學校應積極開設“體育知識與技能家長課堂”,幫助家長提高體育理論與技能水平,讓家長在理解體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掌握一到兩項體育項目,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體育水平。對此,學校要提供幫助,家庭應提供反饋,讓體育在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同時,促進家庭和睦。二是積極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在家長與體育教師提前溝通后,讓具有體育特長的家長以及通過學校或者其他方式獲得一定體育技能的家長進到體育課堂中,讓家長作為教學助手,幫助教師完成體育教學。一學期有18周課,每周每個班的一名家長參與一次進課堂活動,既提升家長的體育能力,又能讓家長在做好榜樣的前提下進行陪伴式教育,并且能夠提高家長和學生的體育自信心與自豪感,使學生的體育興趣更加濃厚。
家長參與學校體育決策,學校開展親子運動會、比賽活動 由體育教師牽頭成立學生體育與健康工作小組,并與班主任、家長一起制訂適合學生的體育教學計劃,開展適合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項目;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與孩子的體育比賽,如提供運動指導、擔任裁判或志愿者工作等,以爭取家長對學校體育比賽的支持;學校每學期都應開展兩到三次有家長參與的運動會或比賽活動,只有通過競技、比賽才能夠促進參與的積極性,并以親子體育活動的形式,引領家長感受學校體育的魅力,與孩子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家校體育合作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使體育的作用得以最大化發揮,不斷創新與探索新的方式,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最終使體育真正發揮育人的作用。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自籌課題《鄉村小學家校合育共同體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YC201922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經濟開發區付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