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驅動行業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行業分工和崗位職責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等教育領域設計藝術人才培養面臨著嚴峻挑戰。文章結合人工智能時代媒介發展與新技術進步,從數據意識、科技態度、文化底蘊、創新精神四個方面進行設計藝術人才核心素質分析。同時,結合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情境,研究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對策,以期在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思維,結合科學發展與藝術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設計藝術專業創新人才。
關鍵詞:人工智能 設計藝術 藝術與科技 核心素質 高等教育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拓展了移動互聯網的服務空間,尤其是以圖像識別、語音合成、自動翻譯、虛擬現實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促使用戶的信息需求、媒介習慣和社交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手機網民規模達到9.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達到99.2%。[1]龐大的用戶規模和媒介習慣促進了行業改革和融合發展的進程,移動互聯網思維催生了不同行業的觸網行為。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帶來了行業分工、崗位職責、技術要求等方面的變化,因此以服務于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設計藝術專業人才為代表的高校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新技術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國家教育部門結合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對高等院校專業目錄進行了科學調整,以人工智能、藝術與科技為代表的新興專業的頂層設計成為亮點。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數據思維、科技視野和核心素質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詞,數據素養、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成為新技術驅動視域下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2]對于設計藝術類等相關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正確分析設計藝術人才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創新能力成為培養高水平設計藝術人才的前提和基礎。高等教育領域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應把握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結合新技術應用和時代發展提升人才的核心素質。為此,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結合新技術發展分析設計藝術人才核心素質,以期探討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行業進步的設計藝術專業人才,服務于高等教育教學高質量建設進程。
一、數據意識:設計藝術人才數據素養鍛煉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行業改革和用戶信息行為的變化,還催生了以移動互聯網思維為代表的服務設計創新,更突出了用戶數據的核心要義。以大數據思維為代表的數據服務邏輯成為設計藝術人才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將數據意識作為人才知識結構的要素,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數據意識和數據能力。
首先,以數據思維為指導,進行人才培養規劃。數據作為算法驅動的原始資料,不僅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而且可以為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提供前景預測和智慧支持,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高等院校可結合數據思維進行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策劃,如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國內外相關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相關性分析,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市場發展與未來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和分析。院校可通過采集設計藝術專業學生就業相關數據信息,根據行業、區域等因素預測未來人才需求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時代發展和市場變化建立未來設計藝術人才需求的大數據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藝術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動態調整,并通過數據科學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例如根據設計藝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來招生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招生和就業區域分析進行設計藝術人才培養設計,結合課程類型和學時調整反映市場和行業動向。
其次,以數據意識為交點進行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教學。在以智能手機App為代表的產品設計中,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非常緊密,如何將藝術與科技有機融合,成為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意能力的關鍵。梁啟超先生將自然比喻為科學和美術這兩個“孩子”的“偉大母親”。智慧體驗語境下,數據作為自然關系的表征,正如碳、氫、氧等化學元素作為萬物的組成成分一樣,用簡單的邏輯表征“真”與“美”的辯證統一關系,成為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交點”。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可從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出發,通過數據意識打通人才培養中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任督二脈”。結合設計藝術活動規律,人才培養可將需求分析、設計策劃、創意設計等活動以數據意識為導向進行調查研究,從而將設計藝術活動建構于科學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技術思維。例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用戶界面設計”課程便可將數據作為產品設計流程的出發點,進行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設計教學。
最后,以培育數據能力為目標,提升學生數據素養。在人工智能驅動設計創新的語境下,數據能力成為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培養的關鍵。高等院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將數據能力作為學生的核心素質,通過數據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可多方位進行設計對象的數據采集,結合相關性思維,發現數據之間的關系和設計對象的特征,并采用藝術化、科學化的方法進行創新表達。學生可通過大數據采集用戶需求,眼動跟蹤采集用戶心理和行為特征,并通過數據化方式進行表征。例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網絡媒介設計”課程,可通過移動互聯網媒介中用戶觀察、瀏覽、檢索、互動等行為進行用戶偏好分析,通過視覺化、交互化和體驗化的數據可視化設計方式進行網絡媒介創意表達。
二、科技態度:設計藝術人才科技能力培養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以“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代表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了產業創新和行業跨界發展,科技能力成為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動能。對于設計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而言,不僅要進行設計藝術的教學活動,更應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和學習科技知識,讓其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
首先,轉變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態度。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智能手機App為代表的移動應用將傳統的媒介空間拓展到移動網絡維度,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反映了科技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3]媒介和市場的變化拓展了設計的服務平臺,視覺傳達設計所服務的平臺和媒介已經從紙媒和電視新聞媒體拓展到移動互聯網空間,畢業生從選擇傳統的廣告公司、新聞媒體等逐漸轉向互聯網和軟件公司,以UI設計、交互設計、用戶體驗為代表的就業崗位成為設計藝術專業學生選擇的熱門方向。科技創新驅動帶來了理念、技術、方法和效率的變革,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緊跟市場變革和科技進步,適應科技創新驅動行業發展的步調,轉變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態度。從創新創業視角出發,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明確設計藝術活動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科學態度,通過科技應用提升藝術設計的效率,通過科技融合激發創意思維,從而正確對待科技創新和產業進步,并不斷通過積極學習和主動變革,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其次,培養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思維。對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而言,設計思維作為設計活動的指導思維,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用戶體驗、交互設計、服務設計、參與式設計為代表的設計思維不斷創新。[4]在設計理論和思維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對設計藝術學所關注的“用戶體驗”“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等設計理念的關鍵詞,以及新媒體發展進程的分析不難發現,設計思維背后隱藏的技術驅動,即科技思維成為驅動設計思維創新的原動力。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深入挖掘設計思維發展的創新動能,將培養學生的科技思維作為設計學發展的表征。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思維可從算法邏輯入手,通過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的原理分析,使學生了解新技術發展的算法邏輯和創新理念,從而將設計藝術和科技相結合,實現科技思維和設計思維的鏈接,為學生的設計活動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支撐。
最后,提升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能力。對于高等院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而言,不同學科背景和層次的專業教學的側重點存在差異,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往往存在重藝術、輕技術或重技術、輕藝術的現象。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行業分工越來越細致,移動產品開發和服務周期中的不同崗位對藝術和科技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例如大規模的互聯網公司結合產品設計、研發周期等公司的實際情況來設置用戶體驗、技術開發、宣傳推廣等部門,用戶體驗部門又下設用戶研究、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工作崗位,而小規模的互聯網公司往往存在“一人多職”的現象。因此,專業細分的培養模式和提升人才科技能力成為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教師要結合實際就業目標和市場需求進行教學,通過全流程的設計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科技與藝術融合發展的趨勢,拓展藝術與科技的交集。例如設計藝術教學中可運用藝術的理念解讀科技的創新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科技知識的意識,從而提升設計藝術人才的科技能力。
三、文化底蘊:設計藝術人才人文素養積淀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隨著新舊動能轉換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賦能為代表的文化和服務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機構,應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的要素,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通過智慧視聽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促進了智慧教學的發展。智慧學習、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的發展促進了智慧教學平臺的建設,為設計藝術人才知識結構的優化創造了條件。[5]高校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不僅可以通過線上課程完成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思想政治、人文素質等模塊的教學任務,而且可以通過學生愛好為學生推薦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等線上課程,以慕課為代表的線上視聽教學就為學生豐富文化知識提供了移動服務平臺。人才培養也可結合學生的視聽感知、體驗等特點通過視聽資源建設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通過網絡教學社區拓寬學生的視野,通過線上“因材施教”的智慧學習將大學教育拓展到網絡空間維度,實現豐富學生文化知識結構的目的。
其次,以IP思維為指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史上耀眼的明珠,挖掘、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建立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可采用文化回應性教學法,將教學內容與本地文化要素相關聯,結合IP思維進行歷史文化遺產挖掘,通過賦予文化遺產以新時代內涵,體現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設計藝術課程建設中思想政治與文化傳承、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6]對于設計藝術人才培養而言,不僅可以從文學典故、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和民族傳統中挖掘文化元素作為設計的突破口,而且可以結合時代發展賦予IP文化內涵,《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熱播就是一個很好的IP思維設計的代表。從創新創業的視角出發,IP思維為設計藝術實踐提供了創新的原動力,例如通過故宮、敦煌等歷史文化產品研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以育人文化為特色,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機構,對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重要影響,高校的育人文化成為學生人文修養提升的關鍵。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可將育人特色作為學生人文修養積淀的重點進行創新建設,通過學校教學、環境和活動等對學生的人文修養產生影響。高校教師不僅要以立德樹人的宗旨進行教育教學,更應從培養學生人文修養的角度進行育人活動,秉持高尚的師德、精深的學識和敬業愛崗的精神。智慧教學環境下,高校的育人環境不僅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還反映在線上教學的網絡文化環境和線下的課堂環境中,同時也體現在師生交流的主題和互動的氛圍中。高校教師應結合網絡教學環境,以高度的責任感進行教學和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相結合,進行育人實踐。例如以鄉村振興為主題進行鄉村文化主題傳播設計,以關愛老人、兒童為主題進行公益宣傳和產品設計等。[7]
四、創新精神:設計藝術人才創新創業精神凝聚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行業融合轉型發展的進程,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拓展了創新創業的空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反映了民族創新的情懷和經濟發展的趨勢。高等教育領域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將創新創業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通過思維創新、技術驅動和情感體驗凝聚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質。
首先,通過人才培養指導思維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移動互聯網思維反映了新媒體語境下產品設計與服務創新的內在要求,以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和跨界思維為代表的思維創新反映了設計發展的趨勢。[8]從思維創新出發,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可在模式化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思維,分析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通過挖掘趨同化設計的根源,找到隱藏在設計表現背后的規律,通過融合跨界和微創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9]在設計藝術相關課程的教學中,可通過思維創新對設計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提升學生進行設計創新的精神動力。例如從用戶思維出發,結合用戶體驗到參與式設計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了解思維創新在驅動設計應用發展中的價值。從社會化思維出發,可通過移動應用產品的社交設計,反映用戶在情感和歸屬方面的需要,從而設計出多樣化、多層次的作品來滿足用戶體驗需求。
其次,結合技術驅動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新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傳媒生態的深刻改變,帶來了行業創新和市場機遇,為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空間。[10]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改變了用戶的交互方式,形成了新的設計行業和工作崗位。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結合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通過技術驅動、優化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一方面,結合新媒體發展進行市場需求分析,開拓學生的創業視角。設計藝術課程教學可結合移動互聯網服務語境進行創業項目設計,通過模擬演示創業項目全流程使學生了解創業實踐中的關鍵要素。另一方面,結合新技術應用進行創業優化設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在新技術環境下,設計藝術人才的培養可結合新技術進行創業優化設計,例如通過新技術挖掘用戶體驗的痛點,從而通過技術驅動體現創業中的優勢和特色,使學生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提高學生創業的市場競爭力。
最后,結合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意能力。人才培養的過程既是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的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的互動過程。在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通過情感互動激活學生的創意思維,通過智慧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11]教師可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和移動智能設備分析學生的課堂表現,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知識層次、交流習慣和個性特征進行智慧化、適應性的教學設計,通過情感化教學激活學生主動創新的意識。例如結合微信群、短視頻等平臺進行社交互動設計,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提升創意能力。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可結合課程特點加入創意思維訓練的內容,采用適應性教學理念進行情感化教學。例如,為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提供翻轉課堂的學習形式,為社交能力強的同學提供協作式學習形式,通過團隊協作和師生交流完成項目訓練,提升學生的創意能力。
五、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創新語境。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成為設計藝術人才培養中值得研究的問題。[12]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創新能力為導向,在設計藝術專業知識建構的過程中,結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從數據意識、科技態度、文化底蘊、創新精神四個方面進行人才培養。并通過鍛煉數據素養、培養科技能力、積淀人文素養、凝聚創新創業精神提升人才核心素質,通過科學發展與藝術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能力,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本文為2020年度天津師范大學首批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網絡媒介設計”,2019年度天津師范大學教學改革項目“人工智能時代設計藝術課程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以‘用戶界面設計為例”(項目編號:JGYB01219042),2020年度天津師范大學首批教學成果獎重點培育項目“人工智能時代設計藝術人才創新培養方案研究——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的研究成果。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9-29)[2021-1-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 t20200929_71257.html.
[2]約瑟夫E,奧恩.教育的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M].李海燕,王秦輝,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30-35.
[3]徐延章.基于“互聯網+”的App交互體驗設計思維模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08):113-115.
[4]徐延章.人工智能視域下公共文化服務設計策略[J].藝術廣角,2020(06):108-113.
[5]徐延章.人工智能時代設計藝術人才創新培養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0,29(06):29-33.
[6]靳偉,裴淼,董秋瑾.文化回應性教學法:內涵、價值及應用[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04-111.
[7]徐延章.鄉村振興戰略中公共文化傳播策略[J].圖書館,2020(12):8-13+26.
[8]華紅兵.移動營銷管理[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8:80-81.
[9]徐延章.智能手機視頻App交互體驗設計的趨同性探析[J].包裝工程,2017,38(10):128-132.
[10]崔林.智能融媒時代傳媒人才培養的理念[J].現代出版,2019(03):10-12.
[11]徐延章.網絡時代視頻廣告的情感創意營銷[J].青年記者,2012(18):100-101.
[12]魯曉波.新時代下的美育與創新:面向未來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J].裝飾,2019(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