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摘要: 情境, 是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引來了語文教學中的一泓清泉,讓長期沉悶的語文課堂顯出了勃勃生機,使學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學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情境? ?清泉 意義 興趣 多樣化 能力 情操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一個人主權,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聽得多,記的東西多,練得少,實踐少,學生學得很被動,總是習慣性地接受經過“咀嚼”的無味的教學內容,厭學情緒從一張張呆滯、無神的臉上可以“讀”出來。語文教師們要懂得關心學生,不要總是說學生還是聽不懂,不喜歡聽,這堂課上得真沒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的觀察、創作表演能力,動腦提高能力,使學生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我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讓這一極具吸引力的學習方式能成為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它正如在語文課堂注入了一泓清泉,清新、清涼、清甜師生的心田,讓長期沉悶的語文課堂變得活躍和充滿活力,也讓語文老師和學生感受到了情境教學的創新和無窮的魅力。
什么是情境教學呢?情境教學的首創者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學是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所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就是根據上課的內容,把文字變活動的一種實踐活動,它具有真實性、開放性、實踐性和情感性,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展,讓學生從無意的注意引向有意的注意,進行思考和學習,從而在活動中認識世界,獲取知識,擷取情感。
一、注重情境教學的重要意義
情境教學對于農村的老師來說,那是一種虛設的教學形式,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教學方法:難度大,操作難,或是課堂上根本不需要這么麻煩的手段。其實,情境教學是現代化的一種教學手段,一種課堂改革的的方法,一種創設高效課堂的“良劑”。德國一位學者有過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1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動和美感。這種將學生與知識融入情境之中進行教學,全體動員,全體參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從而達到“人文合一”的高效課堂,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二、注重情境創設的多樣化
情境教學融合課堂,要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創設多樣的形式,讓語文的課堂注入更多的元素,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豐富多彩。教師可以圍繞課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質疑問難、探真求知,解疑釋惑的情境;可以呈現圖片、課件、視頻的情境;可以做實驗、做操作的情境;可以講故事做游戲的情境;可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生成的的突發事件來進行開展情境教學,如及時下載圖片、音頻等來輔助學習,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及時解決了課堂的瓶頸之處,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實踐也表明:在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調動起來,那么課堂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學知識就能更好地被吸收和理解,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正好,情境教學就能提供快樂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因缺乏語言環境而產生厭學情緒,讓學生在樂觀喜愛的環境,愉快的心情中成為課堂的主人,因而他們都懷著迫切、興奮的心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索中去,發揮學習的潛在意識,變被動為主動,誘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課堂效果收到事半功倍作用。
四、培養基本素質,誘發能力全面發展
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和技能的形成需要我們教師的積極引導,決不能只靠課堂上教師的枯燥無味的講解,教師可以通過文本的課堂和活動的課堂來進一步有效地引領學生達到這教學的要求。在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去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質,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而情境教學就是順應這課標的要求,根據文本的豐富文化內涵而開展的一項師生融合的高效教學手段。語文課開展課本情境活動,決不是教師的講解課,相反,學生需要對課文有正確的認識,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對情境有大膽的表現和強烈的記憶。它可以幫助學生將書面文字轉化為適合舞臺的口頭語言和肢體動作,將枯燥的教科書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表演實踐。在實踐中,學生們獲得了語言知識的直接經驗,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高度遷移,形成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誘發能力全面發展。
五、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培養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情境表演這一語文實踐活動,正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正如“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作用一樣,同樣,課堂的情境教學教育也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想象,它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還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每一篇課文都是教育專家們精選出來的文采飛揚的文章,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都有一個思想的底蘊,那情境教學就是讓同學們把抽象的課本語言轉化成具體形象,再讓學生們通過具體、活生生的形象去感知課本中所要表達的文字以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們學到文化知識,陶冶情操,受到審美教育。孔子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學生就是在這樣喜歡的樂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要體現:“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的活動者,還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情境教學就融合了這兩種的思想,有效地發揮了他們的主體和引導的作用,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新性、交際性和熏陶性的一種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者愉悅,學者快樂的實踐應用活動,使語文課堂從簡單的知識轉移變成歡樂的求知天堂,不但使課堂充滿笑聲和掌聲,還增強了學生們的好學欲望從而愛學習,好學習、會學習、使課堂教學表現出了一定的活力,促使教學質量有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