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賢
【摘要】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適用基層一線的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檢驗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受高校大學生專業化意識薄弱、就業指導不系統、實踐訓練重視不夠的影響,大學生職業化素質存在著專業技術能力缺乏、專業意識淡薄、職業道德缺失等問題。要促成大學生的職業化,高校應讓大學生樹立職業化理念;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創設模擬職業環境;安排學生頂崗實訓,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強化學生自身的職業化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化;職業化素質;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4.027
2022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將突破1000萬,為歷年來最高。在校大學生規模逐年增長,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成為高等教育機構探討的重要課題。影響大學生就業率的因素眾多,本文以大學生職業化的定義和意義為切入點,通過對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構成要素的分析,探討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希望對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所幫助。
一、問題的提出——就業市場對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需求
(一)“職業化”與“職業化素質”
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人們對職業化的理解也不同。一種觀點認為,職業化特指某一職業人群的職業化,如輔導員職業化、法官職業化、軍人職業化等。另一種觀點認為,職業化是某種工作內容的職業化,如工會工作職業化、護理工作職業化等。還有一種觀點將職業化作為管理上的落后或非專業化問題的改進和發展方向,如家族企業管理的職業化、醫院管理的職業化等。研究人力資源開發的學者認為,職業化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將員工培養成具有專業的知識技能、服務理念和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同時自身價值和潛能也不斷得到實現的人才的過程。本文所研究的職業化,就是從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出發,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從專業教育、實踐實訓、就業指導等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大學生一畢業就能適應職業需求。因此,本文將職業化定義為通過學校的專業教育、實踐實訓、就業指導等途徑,將大學生塑造成具有專業的服務態度、較高的職業道德、較高超的專業技術能力的人才,實現學校和職場無縫對接,大學生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順利轉變的過程。
職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職業化素質是在職業化過程中所應具備的、能夠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技能和素養。大學生職業化,最為關鍵的要素是習得職業技能和素質。只有清楚地知道大學生職業化所應習得的技能和素質,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教育和指導,促成他們習得這種技能和素質。有關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內容,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李麗芳、錢燦平認為:“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時,除了要求畢業生具備專業知識結構外,更注重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德、敬業奉獻的精神及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我們認為這些因素是大學生從事某一專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專門技術和特殊智力及基本品質,可以統稱為大學生職業化素質。”臧甲友指出:“我們可以把職業化素質理解為:職業人所擁有的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等顯性素質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等隱性素質。”張翔云認為:“職業化素質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內容:一是職業技能;二是職業行為,包括職業道德、工作行為;三是職業意識,主要包括職業態度、團隊意識、職業價值觀與職業形象等。”從這些學者對職業化素質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職業化素質包括職業化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化意識三個方面的內容。
(三)大學生職業化的意義
高校擴招后,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大,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與大學生就業難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許多用人單位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產”“銷”脫節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高校不能緊緊圍繞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大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更加重視的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化能力,因為企業聘用大學生是要讓大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融入到企業的團隊中去,為企業創造價值。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由于對職業化能力不夠重視沒有了解,缺乏最基本的職業化素質、職業化能力。職業化素質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競爭力的提升過程,是大學生提高思想意識并通過學習和各種實踐活動加深對素質能力的認識、理解、提高、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在于學校通過系統培養大學生職業化能力,提高大學生職業化素養和能力。因為,即將走出校門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提高職業化意識,加快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化。職業化是提升人才素質的核心,它可以更充分的挖掘大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因此,職業化教育是滿足用人單位、學校及大學畢業生三方需求的有效途徑。
二、現實與困境——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不足及成因
(一)大學生職業化素質存在的不足
1.專業技術能力欠缺
專業技術能力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職業勝任能力,是大學生職業化素質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也是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最重要的參考因素。通過對企業管理人員的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應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存在著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不系統、專業實踐能力不強、專業知識陳舊、專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專業技術能力欠缺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低、職業化素質不足的重要體現。
2.職業意識存在偏差
職業意識是人們對自己職業的認識、態度和看法。正確的職業意識可以使人們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意義,產生職業自豪感。應屆畢業生職業意識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很多應屆畢業生眼高手低,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對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只顧眼前的薪酬待遇,忽略今后的職業發展;另一方面,許多應屆畢業生缺乏事業心和進取心,缺乏從事職業的內驅力和動力源,沒有職業理想。
3.職業道德偏低
職業道德是人們從事某一行業所應遵守的道德規范。職業道德具有共性的內容,如誠實守信、責任感、團結協作等;也有體現某一行業特性的內容,如醫生的人道主義、教師的有教無類、記者的尊重事實等。應屆畢業生職業道德缺失在共性上主要表現為誠信意識的缺失、團結協作意識較差、對企業忠誠度不夠、不敢承擔責任等。也有的應屆畢業生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職業道德知之甚少,更無從談遵守職業道德。
(二)原因分析
1.大學職業化教育意識缺失
職業化意識缺失是造成大學生職業化素質不足的主要原因。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但是,一些本科院校仍固守精英教育理念,對大學生職業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應有的重視,認為職業化教育是一些專科或中專學校的事情。高校不能根據變化著的社會需求設置課程、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實踐能力弱,無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2.就業指導不系統
有效的就業指導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認識和理解,高校應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促使學生更用心地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從事就業指導的老師除了要掌握就業指導技巧外,還應具備一定的行業知識,就業指導應從新生入學開始做起,不能等到學生大三大四的時候才進行就業指導,幻想著在短時間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我國目前的就業指導大多以提高就業率為目的;以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政策、求職技巧為主要指導內容。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以學工隊伍為主,缺乏專業知識,素質參差不齊;就業指導的對象也以大三大四的學生為主。顯然,這種就業指導模式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職業化需求。
3.實踐訓練重視不足
實踐訓練能夠給大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是大學生職業化最有效的途徑。雖然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規定的專業實訓、專業實習等環節,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很多高校對專業實踐訓練功能不夠重視,表現為實踐訓練時間少,針對性不強,實踐訓練走過場,對學生實踐實習缺乏指導,這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專業技術能力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4.大學生自律意識不足
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養成除了需要高校具有職業化教育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外,還需要大學生自身擁有較強的自律意識,不斷約束自己去習得職業化素質。
三、對策與建議——構建有效的大學生職業化訓練機制
(一)創新理念——將職業化理念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要提高大學生的職業化素質,作為人才培養機構的高校應首先認識到大學生職業化的重要性,樹立大學生職業化意識,將大學生職業化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高校要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設置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教學方法上應注重發揮場景模擬、案例分析、實踐訓練能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體驗。
(二)校企合作——為學生創設模擬的職業環境
校企合作是實現校園和職場無縫對接的最快方式,也是大學生職業化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機會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為學生創設模擬的職業環境,使學生在熟悉職業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習,在畢業時能成功地與用人單位對接,初步具備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結合自身人才需求的情況提出人才培養標準和要求,使學校能夠及時地獲取有關企業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趨勢,培養適合用人單位的人才。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實現教育和就業的深度融合,最終達到雙贏。
(三)頂崗鍛煉——專業實踐與理論學習同步
專業實踐是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的重要步驟,也是大學生了解職業需求、認識職業特點、培養職業素養的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大學生職業化必不可少的過程。高校應充分認識專業實踐的重要性,增加學生的專業實習、實踐時間,加強對學生實踐訓練的指導。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兼職工作或頂崗鍛煉,積累社會經驗和工作經歷,使學生在上學的同時積累工作經驗,為成功就業創造優勢和競爭力。
(四)加強指導——提升大學生自我職業化意識
大學生職業化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很難取得成功,只有提升大學生職業化意識,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職業化素質。因此,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必不可少。學校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就要對他們進行職業意識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進而熱愛自己的職業,樹立健康向上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點及不足,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應開設“職業道德修養”方面的課程,讓學生全面了解職業規范和準則。
四、結語
職業化對于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及就業難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提升大學生職業化素養需要高校樹立大學生職業化理念,將職業化理念貫穿到課程設計、專業實訓、就業指導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按照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翔云.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化素質培養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0(1):42-44.
[2]李麗芳,錢燦平,林瑞青.社會職場視角下大學生職業化素質培養的思考[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11):105-106.
[3]楊潔,高等學校職業化訓練體系構建初探[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28(7):40-42.
[4]邢文祥,基于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0(6):10-13.
[5]林蕙,職業化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