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 ?要】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是在2020年線上教學大規模鋪開的基礎上,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進行常態化推進的有效落實。依托現代化技術手段和網絡教學資源,顛覆傳統課堂課內外學習時間的分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通過教學形式的改革,推動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改進。本文以《點絳唇·蹴罷秋千》為例,詳細闡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具體實施和開展。
【關鍵詞】課前預習 ?課中交互 ?課下翻轉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128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學從初期的“新鮮感”逐步轉向“新常態”,從號召性的建設方向逐步轉向教學實踐實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指出中國教育正在發生格局性的變化,高等教育正在進入全面提質創新的新時代。
大學語文雖為傳統文化課程,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但是教學形式必須緊密跟隨時代腳步和社會實需,在新時代的召喚和要求之下,以教學形式的改革積極做出回應。值此契機,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大學語文教學以在線課程開發為著力點,以混合式教學形式為改革突破口,將傳統課程融入新時代元素,力爭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形式有效融合,課上領學與課下自學同頻共振,最終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混合式教學將教師理論教學與學生自學充分融合,以全角度、全覆蓋、全過程為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做好總指揮,學生才是“主角”,踐行關于學習的要求,同時自我拓展學習范圍和路徑,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要。顛覆以教師講為主,而以學生學為主,教學從學生課前預習就已經開始,課上的理論教學僅作為課前學習與課后學習的橋梁,是銜接、是導引、是提煉,但絕不是初始和終結。
混合式教學是對在線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以在線教學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為基礎,進一步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廣度、維度和效度。在線教學應時代的要求而產生,應疫情的挑戰而全面鋪開,其優勢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程管理,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通過網絡留痕展現在教師面前。作為傳統文化課程,大學語文不僅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承擔著弘揚民族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開展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延伸大學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的課內外影響,依托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進行全員、全程的關注,針對所欠缺的知識點、能力點和態度點進行捕捉,隨時開展思政教育,及時糾偏、糾錯,從而改善課程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深入開發大學語文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混合式教學落在教育實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文章以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為例,探索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一、課前:教學未動,預習先行
傳統教學基本從上課鈴聲響起開始,學生進入角色需要時間,接受文本也需要時間;混合式教學從下課鈴聲響起開始,學生帶著新課任務進行預習,本著匯報的目的進入新課課堂,比傳統課堂先行一步。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課堂理論教學之前的自主學習活動,通過預習能夠激發學生對文本最初的感知和理解,最容易產生思維的火花,也最利于進行思維的碰撞。因此,預習任務的布置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可以主觀能動地完成任務并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以《點絳唇·蹴罷秋千》為例。這是詞人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詞中勾勒的是一位妙齡少女清晨蕩秋千,剛剛走下秋千架還未整理被香汗沾濕的羅衣,就在此時突然撞見心上人后慌亂、羞澀、欲逃還留的情景,畫面感極強,少女的含羞之美躍然紙上。
針對該文布置預習任務,應兼顧作者、創作背景和文本思想等多方面內容,并且在任務的難度上形成梯度,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文本,學會賞析作品。可以安排如下內容:
1.基礎性預習任務;
2.疏通文意,解決生僻的字詞障礙;
3.匯總整理關于詞人李清照的文學常識類知識;
4.查找李清照人生經歷的主要階段,并列舉相應時期的詞作作品;
5.提升性預習任務:
6.思考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7.嘗試歸納李清照作品的創作風格;
8.思考作品創作風格與作者人生經歷的內在關聯。
可以看到,在預習安排中,基礎性任務是學生可以自行查找資料并匯總完成的,一般不需要深入思考;提升性任務是建立在學生查找資料的基礎上,需要深入思考并總結的。通過預習任務的設置,一方面引導學生提前進入角色和文本,熟悉新課內容,省卻適應的時間;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深刻思考整理答案,并在思考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從而獲得更優質的學習效果。
二、課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一)融合網絡教學資源
從教師角度來看,大學語文課程與大學里專業詳細劃分的其他課程不同,大學語文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就單以學習內容來看,涉及古今中外內容,包括歷史哲學方面的內容,能夠全面把握這些內容的教師鳳毛麟角,大學的學科專業分得過于精細,一個博士畢業生也只研究文學的某一個方向,如果從事大學語文教學,依然也是精力不濟,不能得心應手[1]。采取混合式教學,教師可以在線下授課與線上資源之間交互切換,既可以彌補教師力不從心的尷尬,又可以將最好的教學資源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從學生角度來看,在線教學出現以后,許多優秀的線上教學資源也同步出現,學習通、智慧樹、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將優質資源囊括進來,有效解決了傳統課堂的單一、局限等問題,跨越了距離障礙,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需要及時獲取學習資源,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與教師互動溝通,甚至及時捕捉一閃即逝的靈感、火花,進而發布在網絡平臺,求取共鳴。
學生的預習成果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曬一曬”的方式,在課前就實現師生的互動交流,在交互中推動學生課前不斷深入思考。
(二)課上匯報
在傳統的課堂上,文本課的賞析其實是以教師“賞”為主,學生在教師賞析的基礎上再進行賞析,教師灌輸得多,學生深入思考得少,導致學生比較被動,局限了學生的思維。
而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做足了功課,課上即開始匯報。可以通過問答、比賽、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關于文本解讀的交流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迪、引導,用智慧點燃智慧,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關于文本的理解和認知。這種探討式學習獲取的知識要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影響更加深遠。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再進行歸納總結,給出最優的解讀,從而實現對學生學習力、理解力、思考力、研究力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三)師生共評
課程考核評價需要遵循全面、客觀、方便和動態的原則,評價學習發生的各個環節,真實反映學習發生的質量,科學選取指標和設定權重[2]。
在傳統課堂上,關于學生的評價基本是以教師作為平時成績厘定的主體,和期末試卷成績共同構成課程成績。
而混合式課堂則將以教師為主的評價變為師生共評,使得教師給分走下神壇,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課上匯報展示是一部分,學生還需要通過教學平臺參與語文教學各項活動。線上活動擺脫了場地和時間的限制,通過開放式的平臺,學生可在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中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網絡教學平臺會根據學生參與活動的次數與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行分數的累積。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找到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相互分享;在課上匯報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匯報效果進行在線投票,投票結果作為評定分數的標準之一;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針對具體問題展開線上討論,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學習交流中。
比如《點絳唇·蹴罷秋千》預習環節中的提升性任務“思考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學生可以先于課堂教學在網絡平臺上傳相關的文檔、課件或者視頻及個人的思考結果,在課堂教學以前就開始思維的碰撞與交流;課上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進一步明確較優的答案。《點絳唇·蹴罷秋千》風格清麗、明快,詞中以花喻人,以行動展現心理,少女的嬌媚、糾結、愛戀的形象躍然于紙上,同時生動地展現出該階段的李清照內心明媚、靈動,渴望愛情,對未來充滿希冀和期待,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關于“美”的理解與認知,抓住時機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課后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在教師的啟發下深化理解,甚至可以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優化完善的建議。學生通過平臺完成的思考活動在網絡平臺會自動留痕,作為平時成績的積累。
三、課后:教學未止,互動伊始
在混合式教學之下,下課鈴聲不再是教學結束的信號,教師點燃了學生關于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從而將課上學習延續至課下,鼓勵學生課后進一步深化學習和思考。學生也將逐漸改變鈴聲響起即終止思考的傳統意識,而是以真正掌握知識為目的,以學習興趣為引導,完成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大學語文作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主陣地,從教學目的來看,不僅是為了傳授顯性的語文知識,提升綜合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完善的個人品行,傳承優秀的人文精神,輸送合格的社會人才。混合式教學方式則將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拓展到課外,充分開發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化探索與探究式學習提供可能[3]。
課下的延伸式學習,可以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場所。一方面,“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教學平臺百花齊放。在教學資源上,如“超星爾雅”“智慧樹”“學習強國”等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文化和學生需求錄制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視頻,除了滿足課堂教學之外,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學習途徑,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在教學形式上,可以綜合微信、QQ等方式,為在線交流提供便利,使及時交流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課外的語文活動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的力量。在漢語的語境下,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產生的是持續性影響,尤其是對主觀世界的塑造,落實在語文活動中更加有利于實現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語文活動關于時間、空間、覆蓋范圍等具有一定的要求,網絡平臺有利于消除時間、空間等障礙,推動語文活動的順利開展。
以讀書匯報交流活動為例。通過閱讀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充實精神世界,用經典閱讀點亮心靈,實現“最是書香能致遠,閱讀之樂樂無窮”。以書為友,與智慧同行對于學生的終身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常態化開展讀書活動,有利于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讀書熱情,引導學生養成想讀書、會讀書、愛讀書的好習慣。在線下形式的讀書活動中,會有各種限制因素而產生束縛,而采用線上形式則會使限制因素降到最低。定期召開讀書活動,學生自選匯報書目或者文章,內容積極向上、能夠傳遞正能力即可;讓學生制作PPT,通過再現作品背景、介紹作品梗概并加之自己原創的理解與感悟,用優美的語言、流暢的表達進行講解;讓學生自行錄制視頻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發動全體師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讀書視頻,作為大眾評委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投票,一方面突破參加活動的時間限制,另一方面擴大讀書活動的影響范圍和覆蓋面,通過讀書氛圍的營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讀書的活動中來,從而有效實現舉辦讀書活動的目的。在文學作品講讀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混合式教學,將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引領學生成長,發揮課程思政作用,彰顯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關懷,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思想。【本文系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SJGY20190743)研究成果;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重點項目《大學語文課程發揮隱性育人功能的途徑研究》(編號GJB1320393)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孫彩萍.大學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意義與策略[J].漢字文化,2018,000(005):34-37.
[2]張穎,馮從經.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401(02):142-143.
[3]陳虹.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119(01):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