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蘭
【摘 ? ?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好語文是非常關鍵的。然而應該怎樣去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認為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采取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輕松學習語文,并且熱愛學習語文,從而全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042
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成敗,關系到教育事業未來的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生為主體的“學”相互配合的教學過程。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效省時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功能,而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擇關鍵在于是否有“我要學”的強烈愿望,所以,教師可以從啟發學生產生愿意主動進行學習的想法開始做起,采用啟迪與指引導向的方式,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愛好。接下來,筆者就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都成為學習的“樂之者”,教師就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的學習變成學生自身的需要,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例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學生理解了兄妹們說出了花生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有用,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可貴之處,目的是什么?借助多媒體資源,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一些默默無聞的工作者的照片,讓學生受到啟發,有的學生說:“父親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所以我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有的學生說:“我也要像花生那樣,不講外表的體面,而做對別人有用的、有好處的人。”還有的學生說:“老師就像花生一樣,外表樸實,默默無聞,但是甘心奉獻。”“軍人就像花生一樣,不華麗,但是甘于奉獻。”“醫生也像花生一樣,沒有華麗的外表,只有為人民消除病患的高尚品質。”……這樣的課堂設計,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效果明顯。
又如學習《燈光》一課,教師先展現天安門廣場的“萬家燈火”圖片,接著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看到這上千萬盞燈,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有的學生說:“表現了革命先烈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為后代謀幸福的無私奉獻精神。”有的學生說:“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正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還有的學生說:“無數先烈正是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因此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讓學生樹立參與意識,大家一下就明白了“燈光”的含義,起著點題的作用,讓題目像珍珠一樣閃亮!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動參與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
二、激活思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從問題開始。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問題習慣。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善于發問,善于提出問題,多多問為什么,養成解決和發現問題的習慣。教師平時多多注意或觀察學生不懂的知識和問題,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提問和主動解決問題。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認真地獨立地思考,必須生疑、疑則生問、問則求解。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發揮其內在的動力,使每個學生都活躍起來,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例如,《曹沖稱象》一文是一個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課文通過對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臣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沖愛動腦筋、善于觀察、富于聯想的品質。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語言通俗易懂。教師在教學時,要避免分析,而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啟發思考,鼓勵學生創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利用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地討論交流,動手實踐,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三、拓寬思維,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指人們在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某種傾向,或者說長期形成的某種習慣,對于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書本,在課外的實踐和活動中,學生同樣可以獲得知識。
例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學生提出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的問題,筆者就告訴學生,因為青蛙媽媽產下卵后,就走開了,不需要孵化,也不需要喂養,卵中已經儲備了足夠多的營養了。還有一條原因就是,小蝌蚪一開始沒有腿,還有尾巴,一點也不像青蛙媽媽,所以很困惑。筆者把小蝌蚪長成小青蛙視頻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后,學生一下就明白了原因,這樣通過重組教材,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認識介紹小蝌蚪,到學習文本、積累美句,再引出小蝌蚪的媽媽——青蛙,進行介紹、學文、積累,最后讓學生在反復讀文中搞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身體變化,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介紹,讓學生走進文本、走入文本、從而理解文本。
又如教學《秋天的雨》一課時,對于文本藝術化語言,學生的理解是一個困難。如對“五彩繽紛,你擠我碰”等這些詞語和一些句子難以理解,文中把秋天的雨比作是一把鑰匙、一盒顏料、藏著氣味、吹起喇叭……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些難度的。這該怎么處理?在設計時筆者曾反復考慮: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畫面,讓學生一看便知;也可以通過朗讀、想象、理解而感悟,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讓學生通過文字去想象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秋天,還學生一個原始的閱讀空間,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問題,發散了學生思維。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