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磊,丁俊宏,周立田,許 健,潘榆春,楊平來(通訊作者)
(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 江蘇 南京 211200)
顱腦外傷與高血壓腦出血(H I C H)均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其中顱腦外傷指的是鈍器、銳器或者火器致使頭皮及顱骨損傷;H I C H 則指的是一種常見的自發性腦出血疾病,致殘致死率高,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1]。針對顱腦外傷與HICH,為避免引起巨大損傷,臨床中提倡盡早地采取手術治療,通過手術降低顱內壓及止血,可以保證患者健康及改善預后,而在術后患者仍舊存在部分顱內壓再次升高及再次出血情況,因此進行顱內壓的監測工作具有重要意義[2]。本次研究中,探討顱內壓監測對顱腦外傷、H I C H 患者治療預后的作用,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顱腦外傷、HICH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有明確的顱腦外傷,并且明確高血壓病史,經顱腦CT 觀察也可見腦出血[3]。(2)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均接受手術治療。(3)患者均同意接受顱內壓監測。排除標準:(1)因創傷后患者動脈瘤引起的腦出血患者。(2)合并手術禁忌的患者及合并嚴重并發癥的患者。(3)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及應激性潰瘍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以下兩組:實驗組40 例,男26 例,女14 例;年齡35 ~80 歲,平均(57.21±1.43)歲;顱腦外傷23 例,HICH 17 例。對照組40 例,男24 例,女16 例;年齡33 ~81 歲,平均(57.12±1.38)歲;顱腦外傷22 例,HICH 18 例。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所有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含小骨窗血腫清除術、硬通道血腫清除術及顱腦清創術。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的治療,具體包含止血、抗感染、脫水及預防應激性潰瘍等,同時在術后還需根據骨窗壓力以及CT 影像對脫水方案做科學調整。實驗組則在常規術后治療基礎上,給予持續的顱內壓監測,具體如下:應用Codman 顱內壓監護儀,持續監測5 ~7 d,依據測量情況將顱內壓升高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等級,其中輕度升高為顱內壓小于20 mmHg,中度升高為顱內壓20 ~40 mmHg,重度升高為顱內壓大于40 mmHg。根據顱內壓的監測結果進行治療方案的科學設計,對一般腦水腫給予常規治療;顱內壓>20 mmHg 并且波動幅度>10 mmHg,可使用脫水藥物,并應用25 g 甘露醇+20 mg呋塞米,定期做頭顱CT 復查。監測患者的顱內壓若>40 mmHg 應即刻的實施開顱去骨瓣加壓術。
(1)對患者持續隨訪14 d,統計兩組第3 d、第7 d、第14 d 的甘露醇用量,并統計總的甘露醇用量。(2)評價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具體采取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 評分)評價預后,分值范圍為1 ~5 分,死亡為1 分;植物生存狀態為2 分;重度殘疾并難單獨生活為3 分;輕度殘疾并可獨立生活,可在保護下進行相應工作為4 分;恢復良好并且恢復正常的生活為5 分。5 分為預后良好,4 分為預后一般,1 ~3 分為預后差,預后良好率=(良好+一般)例數/總例數×100%。(3)對兩組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具體包括腎功能損傷、電解質紊亂及肺部感染等。
使用SPPS 20.0 統計學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患者的甘露醇使用情況上,在第3 d、7 d、14 d以及總用量上,實驗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甘露醇使用情況比較(± s,mL)

表1 兩組患者甘露醇使用情況比較(± s,mL)
組別 例數 第3 d 第7 d 第14 d 總用量實驗組 40 120.13±24.45 166.56±27.56 151.12±26.65 1123.25±94.45對照組 40 136.62±25.58 185.54±29.12 173.32±28.13 1625.53±124.45 χ2 2.947 2.994 3.623 20.333 P 0.004 0.004 0.001 0.000
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預后良好率,實驗組要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n(%)]
對比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實驗組總發生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相關并發癥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顱腦外傷、HICH 均是致殘與致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對于此類疾病需要予以及時的治療,具體的治療常是以手術為主,通過手術有效降壓并改善顱腦外傷情況[4]。而手術后患者常容易出現繼發性損傷及顱內壓再次升高情況,這樣容易影響患者預后,主要是顱內壓的增高至引起體征改變往往需較長時間,而患者常容易伴嗜睡及昏迷等情況,這些均容易掩蓋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及體征變化,使得不能及時的處理顱內壓增高情況,繼而引起腦組織繼發性損傷的出現,所以對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與HICH 患者,術后盡早地發現并處理顱內壓升高對促進患者轉歸有重要意義[5]。
脫水劑的使用是處理顱腦外傷與HICH術后的關鍵,通過這一方式有助于促進水腫吸收并預防腦水腫的形成,而常用的脫水劑是甘露醇,通過甘露醇的應用主要可顯著的提高血漿滲透壓及降低顱內壓[6]。而現階段關于甘露醇的應用尚且無法形成一致標準,常需根據既往經驗用藥,常容易因使用劑量大、使用時間長等使得諸多并發癥發生,這樣勢必影響治療效果以及患者預后。而為了更好地控制甘露醇的用藥,則可通過對顱內壓的監測來進行指導[7]。依據監測結果、時間來調節甘露醇使用劑量,這樣一方面達到良好治療效果,還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第3 d、7 d、14 d 以及總甘露醇用量上,實驗組均明顯比對照組少,表明給予顱內壓監測有助于更好的控制甘露醇用量。在患者的預后情況上,實驗組預后良好率要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這也表明對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及HICH患者,術后進行顱內壓的監測可以更好地規范甘露醇的應用,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患者預后。但需要注意的是,術后顱內壓的監測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有創操作可能會引起一些出血情況,這引起腦組織損傷,并且若監測時間過長也可能引起一些顱內感染風險,因此需要進行合理的監測,以提高監測的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合理參考[8]。
綜上所述,對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及HICH 患者,術后給予顱內壓監測可指導甘露醇的合理使用,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及改善患者預后,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