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靜 王力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壞死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迅速且發病率高。在我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年發病率較高。這些患者,大多在胸骨后有嚴重疼痛,口服硝酸甘油不可緩解,并且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典型的心電圖改變,嚴重者可危及生命。然而隨著早期介入治療的發展,患者的死亡率,和患者預后明顯降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臟康復訓練,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的患者,為改善臨床狀況而制定的一系列治療方案,包括生活活動訓練、心臟危險因素的糾正、教育和行為心理干預,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對生理的影響,降低患者再梗死,以及降低患者猝死風險,穩定脈粥樣硬化進程,提高其生活質量[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訓練需要在嚴密的監護下進行。然而我國大多數醫院,尚未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心臟康復訓練。為了解心臟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進行積極開展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分析影響心臟康復訓練的相關因素。心臟康復訓練是指恢復患者的心功能和最大活動能力,穩定患者動脈硬化過程,改善患者的狀況。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進行治療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1.4±5.6)歲;心臟病病程1~4年;伴高血壓12例,糖尿病19例。試驗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2.3±5.6)歲;心臟病病程1.5~5.0年;伴高血壓15例,糖尿病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世界心臟聯合會和中國心臟病學會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所有入選患者均經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患者發病后12 h生命體征穩定,無竇性心動過速和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為Ⅲ級。排除標準:排除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為≤Ⅱ級;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和除冠心病外的其他心臟病,排除患者年齡≥70歲,不配合本研究;排除大面積心肌梗死,有惡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力衰竭等需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患者;排除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貧血患者,以及具有嚴重肺部疾病及運動系統疾病等患者,排除三維超聲圖像不清晰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運動康復訓練。試驗組進行心臟康復訓練:在運動干預的第1天,將患者床頭抬高進行床邊康復,對患者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輕輕按摩四肢;第2天患者開始責任護師的指導下,從床上坐起來,或下肢適當彎曲,早晚各坐1次,10 min/次,洗漱均以坐姿進行,用床邊廁所排便;患者第3天坐在床邊且腿吊在床邊,保持靜坐,早晚10 min/次左右各坐1次;第4天,指導患者,從短到長站在床邊,在座位上吃飯;第5及6天使用房間內的廁所,指導患者每天步行2次;第7天和第8天在走廊上步行,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增加步行時間和次數,每次運動時間在20 min;手術后 14天可以讓患者常識爬樓梯,讓患者盡可能早地實現自理,患者出院前的活動,應基本達到日常生活鍛煉量,出院前應給予患者健康飲食指導和預防措施。在心臟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患者,需在床邊護師的指導下觀察患者的基本情況。如果運動中出現心絞痛、極度疲勞等癥狀,應停止運動訓練,或視情況減少運動量。在絕對臥床1周后,對照組進行常規運動康復訓練:訓練前編制患者心率和血壓測量表,詳細記錄運動前、運動中以及運動后6 min的心率、血壓數據。訓練前的患者以低強度為主。每次訓練記錄患者心電圖、訓練時間和總時間。根據康復指導下的術后即刻康復訓練計劃表,對患者進行即刻康復訓練,培訓暫停指標的培訓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如心前區不適、呼吸急促、心悸,應立即停止,視情況延長培訓周期。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康復情況評分。在5個月的隨訪中,指定門診護士出具《生活質量簡表》,從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以及環境領域評分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并發癥即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心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0.0%低于對照組的5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以及環境領域評分分別為(24.71±2.47)、(15.21±2.76)、(24.46±2.7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7.56±2.53)、(8.19±2.17)、(19.81±2.16)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據統計60%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在發病前出現癥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心絞痛加重,硝酸甘油失效。如果胸骨后或心前區突然出現嚴重持續擠壓痛,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出現瀕死感,可以考慮心肌梗死[2]。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術后采取有目的的康復訓練,在減少臨床并發癥的同時還可以降低絕對臥床導致的不適,讓患者的身心都得到恢復,提高生活質量,認為這樣可以減輕心臟病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然而絕對臥床不起的患者的生活方式被迫改變,身體機能也受到不利影響。運動干預可增加血液循環量,預防肺炎等并發癥,預防肌肉萎縮,增加胃腸蠕動,運動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運動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和他汀類藥物在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觀察發現,早期康復訓練安全性高,不會誘發再次發病。雖然在生活自理方面沒有優勢,但是可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其費用問題。研究顯示[3-5],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適當的康復訓練,在增加心肌好氧的同時,如果運動過于劇烈可能會導致心肌損傷,誘發再次手術,因此在康復過程中,專業人士的評估非常重要,護理人員對其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并且在康復過程中時刻詢問患者的感受,從生理和心理方面與患者溝通,實現良好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因素。李緒洪[6]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療效的對比研究中發現,術后采取積極康復的試驗組,其臨床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張偉明等[7]在心臟康復運動療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術后應用的研究進展中發現,術后康復訓練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并且在隨訪中發現,其生活質量提高明顯。田國芳等[8]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后的康復運動療法研究進展中發現,康復訓練在縮短住院時間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的術后的臨床有效率。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0.0%低于對照組的5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以及環境領域評分分別為(24.71±2.47)、(15.21±2.76)、(24.46±2.7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7.56±2.53)、(8.19±2.17)、(19.81±2.16)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和社會的心理負擔,使患者盡快回歸家庭。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采取心臟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減少患者并發癥情況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